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本网原创

映像非遗丨广德皖南竹刻:毫厘之间雕刻时光

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
2024年10月01日09:48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一手执刀、一手握竹,工作台前,戴着老花镜的赵耀祥行刀如运笔,小心翼翼地“画”着图案。

记者一旁站立,不去打扰,只见他技法娴熟,刻刀掠过,竹花翻卷,一笔一划间,皖南竹刻的神韵和光彩尽显,一朵笔力遒劲的莲蓬渐渐出了轮廓。

“70岁了,手还稳得很呢!”赵耀祥是广德市祠山街道山关村人,自幼跟随父辈学习竹刻,苦心钻研技艺,巧妙地在竹皮上做文章,作品颇受竹友好评。2017年,皖南竹刻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赵耀祥被评为该项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

创作中的赵耀祥。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创作中的赵耀祥。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皖南竹刻属于典型的留青雕刻技法,因其留用竹子表面一层竹青雕刻作画,故名“留青竹刻”。

广德市地处皖苏浙三省八县交界,竹资源丰富,是“中国十大竹乡”之一,拥有近百万亩竹海,为皖南竹刻艺术创作提供了保障。

作为传承人,赵耀祥对竹刻的原料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每年到了“三九天”,他都要亲自上山挑选竹材。

别看漫山的竹林,选起来颇具讲究。“从外观上看,竹面要平整、光滑、无斑点,且节少杆直,首选是阳坡面五到八年老竹。”赵耀祥告诉记者,超八年的竹子纤维高,易生虫开裂,还易长霉。

“暴晒是竹材处理的关键环节。”赵耀祥补充道,“历经风吹日晒,可以优中选优。”

令人不解的是,选好的竹材并非直接刻画,而是要继续阴凉保存10年,经得住时间沉淀留下来的,才是皖南竹刻所需的上等竹材。

“历年越久,竹皮、竹肌的色差越大,层次越丰富,视觉趣味就越浓。”简单明了的一句话,赵耀祥道出了竹材选料考究的原委。

年轻的时候,赵耀祥不仅悟性高,而且手灵巧,在长辈眼里,他是做竹刻的好苗子。每天握着小小刻刀,镌刻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几十年来,赵耀祥刀不刻虚、刻必成形,竹子在被赋予新的生命之时,他也在雕刻自己别样的人生。

经过几代人的钻研,皖南竹刻技艺形成了特有风格,既有笔筒、镇纸、枕腕等文房雅件,亦可镂刻屏风、挂幅、文化墙等装饰作品,不论大件小器,均有水墨神韵般的艺术效果。

在赵耀祥眼里,只有刻出笔墨浓淡的意韵,才能体现出竹刻的真实感。

赵耀祥在竹皮上雕刻时光。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赵耀祥在竹皮上雕刻时光。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描画、勾线、刮面、铲底、打磨……每一道工序,都离不开一个“稳”字。在赵耀祥眼里,“皖南竹刻不同于木雕,竹青和竹黄仅有一毫米的距离,哪一步都容不得半点闪失,起了刀,就要工尽其巧。”

“留住青,突出型,才能刻出风味。”赵耀祥行刀几十年,父辈留下来的这句话,始终指引着他在技艺上精益求精。

艺术需要传承和创新,才有特色和价值。

赵耀祥和他的皖南竹刻。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赵耀祥和他的皖南竹刻。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对于大众来说,皖南竹刻是一门冷门艺术,但对赵耀祥这样的手艺人而言,皖南竹刻早已是修身养性的一种习惯。如今,儿子赵林栋潜心钻研、勤练刀法、推陈出新,成了他的“得意门生”。

上阵父子兵。2011年,赵耀祥成立广德竹之韵工艺品公司,次年便斩获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华东赛区产品创意金奖。此外,他的作品还入驻北京工艺美术馆,上过央视春晚。

这阵子,赵耀祥正着手厂房的迁址,准备扩大皖南竹刻的加工规模。“只要身体好、眼睛好,就会一直刻下去,也希望能够把皖南竹刻这门手艺传承好。”赵耀祥信心满满。

(责编:欧恺、韩震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