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杜集区:“村播”传出好声音 让“流量助农”惠及更多乡亲

手机屏幕方寸间,他们是主播;农村广阔天地里,他们是“新农人”……早在短视频兴起初期,就有一批敢于“尝新”的人,通过短视频记录乡村生活。
在淮北市杜集区,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乡村当起了主播,以小撬大,创新基层治理方式,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变网络流量为助农增量,让村民从中受益。
9月4日上午,记者刚来到杜集区朔里镇段庄村入口处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丁杰正忙着出镜录制视频。
只见他面对镜头侃侃而谈,“城乡居民医保缴费开始啦!就算再忙也不要忘了这件事……”,举手投足间的从容淡定,颇有网红主播的风范。
丁杰正在为村民解读惠民政策。人民网 吕欢欢摄
大约十分钟后,录制视频结束,丁杰开始复盘视频拍摄时的细节问题,“政策再好,如果宣传不到位,群众不了解,执行起来就会大打折扣。”直播经验告诉他,“在农村,很多惠民政策对群众意义重大。”
今年来,杜集区为深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要求,促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决定在全区实施“一村一主播”培育行动,丁杰便第一时间报名参加。
“一般拍摄一个视频,需要经过前期文案准备、内容设计,再到谋划现场拍摄角度,最后再通过剪辑在短视频平台播出,要花费两到三天的时间。”丁杰介绍,段庄村常住人口有两千多人,以老年人为主,不少人对农村事务、乡村生活、“三农”政策的关注度很高。而相较于传统宣传,短视频曝光更高、宣传更广、见效更快。
就这样,从解读独养老金政策,到残疾人补贴,丁杰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大家的手机里。除了解读惠民政策外,他还增加了一个任务——“涨粉”。
“现在接触‘主播’的时间才几个月,很多经验都在摸索,除了为村民宣传政策,也希望让村里的好产品被更多人看到。”丁杰说,如果能通过短视频扩大村庄影响力,再通过直播间售卖农产品,岂不是既能擦亮村庄名片,又能增加村集体收入?如果电商行业再做大的话,村民不就能在家门口务工了?这也成了他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杜集区举办“网信新农人”培训班。杜集区委组织部供图
对此,杜集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杜集区通过搭建平台探索“线上+线下”“网络+网格”的基层治理新模式,联通企业、院校和政府三方主体,计划每年培养20名左右主播人才,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一村一主播”的目标。
除了丁杰这样的村书记,杜集区还通过举办“网信新农人”培训班,组建以村(社区)党总支书记为主,村“两委”、驻村工作队、选调生等为辅的直播团队,动员致富能手、产业带头人、退役军人等各方面优秀人才加入“新农人”队伍。
为此,杜集区邀请专家学者、致富能手、直播达人、本地网络主播等为学员“开小灶”,通过课堂讲授和网络教学相结合、政策理论和岗位实操相结合、文案写作和视频拍摄相结合等方式,共培训学员170余人次,组建起一支45人的既拿得起锄头,又玩得了镜头的“农民主播”队伍。
另外,杜集区还与淮北师范大学和淮北理工学院等高校合作,打造2个大学生乡村实践基地,建立“导师带学生、学生带农户”的“三级帮带”机制,组织拍摄“种地吧”系列视频,引导16名青年人才组成直播团队成为“新农人”。
段园镇欧集村香草种植基地进行直播带货。杜集区委组织部供图
如今,杜集区还将主播触角延伸至电商经济,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直播基地,培育网红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创新乡村治理路径,为乡村振兴汇集“云”力量。截至目前,直播90场次,帮助群众销售产品总额达800万元以上,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增收致富。
未来,杜集区还将继续打造“村务共享”直播间,将政策讲解、普法课堂、反诈宣传等搬到屏幕前,让直播间成为干部了解民情民意的“瞭望哨”、群众表达意见建议的“传声筒”、干部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全面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