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江堤上:护渔“游击战”悄然进行

7月23日晚10时30分,夜幕渐深,江岸线灯火阑珊,芜湖滨江夏夜的热闹慢慢褪去。
临江桥下,渔政值守岗亭外,弋江区护渔队中南分队护渔员张桂发和张宏骑上巡护车,开始了夜班工作。他们将沿着羊毛梗至临江桥长江岸线和临江口至荆山河口青弋江岸线巡护。
“斗智斗勇”的夜间巡护
“我们俩都是在船上待了50年以上的渔民,家中世代都是在长江捕鱼的。2020年放下渔网上岸,成了护渔员。”张桂发和张宏是一对堂兄弟,曾经两人合作捕鱼,如今两人搭档护渔。
晚上11时,中山桥路口处,两人停下车,走上青弋江防洪墙,拿起强光手电查看桥下情况。“桥下比较隐蔽,偷钓者就喜欢找这样的位置,我们得重点巡护。”张宏说。
“我们以前就是搞鱼的,对这片水域、沿岸最熟悉不过,所以也最了解偷捕和偷钓容易发生在哪。”张家兄弟结合几十年的捕鱼经验总结出一套护渔心得——要打斗智斗勇的“游击战”。
“首先,巡护的时间、路线不能固定,得经常变换。”张宏说,这么做是为了不让偷钓者掌握巡护规律。
“其次,偷捕偷钓行为发生较多的重点点位和监控死角,我们要加强巡护。”张家兄弟负责的区域内,重点点位不少——箱子拐、十里江湾公园、青弋江上各个桥的桥面桥底、大地批发市场后排水闸处、荆山花园排水闸处,都要“特别关注”。
“凌晨两三点,是人最疲劳的时候,也最容易发生偷捕偷钓,这时候光靠我们‘人防’肯定不行,还要和监控配合好,效率才最高。”张宏介绍,芜湖市“智慧长江监管平台”在长江芜湖段干线布置百余台禁捕专用摄像机,一旦捕捉到非法捕捞、非法垂钓等行为便会发出预警。
7月以来,两位护渔员已协助渔政执法部门处置违规垂钓事件10余起。
“江中鱼跃”的成就感
晚上11时30分,在大地批发市场后侧的田埂上,张桂发顺着手电光指向不远处的水闸,“这个地方会开闸排水,鱼很集中。你要是白天来,站一会儿就能看见有鱼会跳出来。”
“刚上岸的时候,我想着这就是一份安置工作。”但一年又一年干下来,看着长江中鱼群的变化,两兄弟对这份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我8岁起就在船上生活。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我们家一天能从长江中捕上百斤鱼。”张桂发回忆道,那个时候,江中鱼不仅数量多,种类也多,但后来鱼越捕越少,“在我上岸前,运气好的时候一天也只能捕个30斤,而且都是鲢子等不值钱的鱼,值钱的品种一条都捕不到。”
现在,他发现很多稀少的鱼种“重现”江中,“像刀鱼、鮰鱼、江昂、成群的江豚等,我都看到过很多次,鱼是真的越来越多了!”在江边巡护,护渔员们经常能碰到鱼跃起来、激起浪花的画面,每当这时,大家会有一种成就感。
“一来觉得我们这份工作做得不赖,效果挺明显;二来我们这些老渔民对长江是有感情的,谁不盼着它好呢?”张桂发笑着说。
让张家兄弟颇为欣慰的是,这几年,市民的禁渔意识越来越强,“我们现在几乎每天都能接到举报电话,很多人看到长江边有人钓鱼就会打电话给我们。”
近年来,芜湖市建立健全禁捕退捕长效工作机制,建立了“渔政执法+护渔巡护+网格员”的人防体系,并加强“智慧长江”等平台的技防建设和运用。统筹农业农村、公安、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部门职责,统分结合,以案件查办为核心,保持高压严打态势。2020年以来,共计查办行政案件832余起,刑事案件59起,坚决遏制偷捕势头,持续巩固禁捕成效。(唐乐燕)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