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江淮传真>>省内要闻

安徽:打造科创策源地,锻造转化“倍增器”

2024年07月15日07:19 | 来源:安徽日报
小字号

近年来,安徽省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聚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着力促进科创产业深度融合,锻造科技成果转化“倍增器”,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打通“堵点”

近日,在合肥中科采象科技有限公司,科研人员正在开展针对海底电缆地震波采集测量技术的专项攻关。

这家企业核心技术团队均来自中国科大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负责人曹平是该实验室副教授,在高精尖海洋物探装备上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

“科技成果如果没有进行落地转化,就是一种巨大的浪费。过去,科研团队想转化并不容易,在体制机制、专利使用等方面都存在‘堵点’。”曹平介绍,2021年,乘着中国科大成果赋权改革试点的东风,团队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中科采象应运而生。

2020年中国科大成为全国40家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单位之一,创新性提出“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过去,由于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归属单位,无法赋权给技术发明人,想要转化审核流程非常繁琐。现在,这种“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将科技成果所有权通过先赋权、再转让的方式完全让渡给科研团队,学校与科研团队按照协议约定收益分配比例。如此一来,像曹平这样的科研人员就真正成为成果的主人。

曹平说:“这项改革让科研人员能够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更好地将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转化后,有了资金的支持,也可以围绕产业化需求,加快技术攻关。”

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2023年,安徽省将“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的科技成果赋权模式推广至106家单位,基本实现了省属高校和区域医疗中心全覆盖,成果转化按下“加速键”。

截至今年6月,全省累计赋权科技成果687项、科技成果估值4.67亿余元,成立或入股企业82家,融资后知识产权估值约27亿元,企业市值约106亿元。

激活“主体”

企业作为经营主体,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安徽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企业实现规模质量双提升,科产融合驶上“快车道”。

位于中安创谷科技园的合肥海图微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高性能CMOS图像传感器研发、设计和销售的半导体科技企业。“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像素IP、大面阵驱动等技术,实现产品高全幅帧率与高分辨率,覆盖可见、红外、紫外以及X光等光领域。”该公司总经理助理陶凯介绍,公司做芯片研发多年,产品已运用于工业检测、智能交通、机器视觉等领域。

“公司最初是6人团队,如今已顺利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安徽省专精特新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园区千方百计支持企业发展,也离不开良好的科创环境。”陶凯告诉记者,今年,还获得了科创基金2000万元,这为企业增添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近年来,安徽省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组织各市挖掘、培育独角兽(潜在)企业,建立省培育库。2023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1.9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超2.7万家。

强化“平台”

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创新平台的建设。好的创新平台,犹如集聚创新资源的“强磁场”,支撑科创产业的发展。

在滁州的安徽光智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红外光学材料、镜头、探测器件及系统的研制和生产,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安徽省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

该公司研发中心负责人陈杰说:“团队研发的红外材料锗的纯度可以达到99.9999%,市场占有率超过50%。超高纯度、大尺寸锗研发成功后,可以广泛应用于红外成像领域,大大提高成像的清晰度和灵敏度。”

“公司与中国科大、合肥工业大学、滁州学院等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先进光电子材料及系统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陈杰介绍,研究院的成立,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同时,为企业输入大量优质人才资源,促进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帮助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光智科技是安徽省支持企业联合领域内优势高校院所争创国家级及省级创新平台的缩影。去年以来,安徽省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重要支撑,重点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的重塑,构建三大创新平台体系。2023年,全省新获批的省级以上创新平台中企业牵头占89%。

此外,安徽省还积极探索更多科技创新方面的改革举措。选择11家科研单位开展人才分类评价改革试点,按照承担重大攻关任务、基础研究等进行分类,探索分类健全符合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全国率先开展科研单位“综合授权+负面清单”改革试点,遴选18家不同类型的科研单位围绕编制使用、人才招引和岗位设置、科研经费使用和绩效工资等方面给予10项授权,支持试点单位建立完善以激励科技创新为导向的管理章程和内部制度体系。(记者 鹿嘉惠)

(责编:关飞、常国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