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势勃发
——淮北市打造有生命力的特色产业唱响绿色牧歌
畜牧业一头连着百姓餐桌,一头连着生态环境,中间还连着产业结构,牵一发而动全身。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和支持下,市农业农村局按照“稳生猪、扩家禽、增肉牛、强种业”的发展思路,高质量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高水平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高标准保障优质畜禽产品供给,唱响了一曲悠扬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牧歌。
坚持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产业发展,对畜牧产业先后8次作出批示。分管副市长就肉牛产业发展、生猪产能调控等工作多次召开工作调度会。编制了《淮北市畜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淮北市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0)》,出台了《淮北市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政策措施实施细则》《淮北市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等政策性文件,在良种引进、扩容增量、屠宰加工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助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注重科技创新。成立淮北市种业研究院、大自然华系种猪研究院、麻鸡研究院。培育国家级种猪核心育种场1家、祖代场5家;建成淮北麻鸡祖代场2家、淮北麻鸡省级保种场1家;建立淮北灰驴濒危动物保护场1家。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依托中农大、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与殷宗俊、华金玲等畜牧产业体系首席(岗位)专家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基因选育、提纯复壮等生物工程技术,华系种猪、麻鸡配套系研发稳步推进,年可供种猪8万头、苗禽3亿只。
推进绿色养殖。大力推广“畜—沼—菜”“畜—肥—果”“水肥一体化”等多种模式,基本形成种养结合的绿色发展新格局。2023年以来,争取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有机肥推广应用项目资金3700万元,推动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改建120户,新建有机肥场2家,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1%。
培育产业龙头。2023年以来,争取国家奶业提质增效整县推进项目和粮改饲项目资金3080万元,推动奶牛场标准化改造5家,家禽养殖场改造5家,肉牛养殖场6家。积极组织申报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指导新建、改建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场)14处。全市现有部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3家、生猪屠宰示范场1家;省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6家、畜禽核心育种场3家;市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56个。
优化金融措施。大力推行育肥猪、肉牛特色保险,2023年以来参保育肥猪87万余头、肉牛9000头。进一步优化肉牛养殖保险,肉牛保额由2022年的6000元/头增加至15000元/头,财政承担保费的80%,养殖场(户)承担20%。牵头搭建银企对接平台,畅通农银信息渠道,肉牛养殖贷款落地6.06亿元。
抓牢疫病防控。2023年以来,全市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100%,免疫抗体检测合格率达80%以上,病原监测阳性率为零。定期组织开展重大动物疫情风险评估,防控工作科学、规范、有力。创建省级无非洲猪瘟小区2家,推荐省级兽用抗菌药减量化达标场5家。多年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延伸产业链条。坚持做好“畜头肉尾”增值大文章,鼓励饲料企业升级改造,大力培育屠宰加工企业,依托正大源等饲料企业,以及神华肉食、华安丰实业、华阳食品、曦强乳业等精深加工企业,形成了年加工300万吨饲料、300万头肉猪、10万头肉牛、1亿只家禽、5万吨肉食、10万吨牛奶的生产能力。
一揽子精准科学的政策举措提振了士气,压实了责任,助力畜牧业凝心聚力再提速。如今,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生猪、家禽、肉牛、奶牛四大产业正在淮北大地“蒸蒸日上”。
截至2023年底,能繁母猪存栏5.87万头、规模猪场保有量128家,分别完成省政府生猪稳产保供任务的133.4%、121.9%。家禽出栏1221.09万只,增长6.17%。全市肉牛饲养量6.07万头,规模养殖比重77.66%,远高于全省58.2%的平均水平。奶牛存栏达1.3709万头,增长13.94%。畜牧加工业产值突破20亿元,同比增长11.5%。
今年1至4月,淮北市肉蛋奶总产5.31万吨,同比增长16.9%,位居全省前列。畜禽饲养量达1380.37万头只,规模比重89.3%,畜禽良种率达95%以上。(记者 王陈陈 闫文化 通讯员 蒋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