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仁里“宿”新韵

五月的绩溪,美景渐入佳境,处处涌动着勃勃生机。
时下,民宿作为新兴的旅游住宿业态,以其别具的风格,逐渐成为游客的新宠。在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民宿,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俯瞰千年仁里。章昭鑫摄
在绩溪的千年古村仁里,尽管过了“五一”假期,民宿热度不减,持续“出圈”,一波接一波的游客住进“向往的生活”。
晨曦微露,仁里的乡村院落里,鸟鸣声此起彼伏,人声渐渐喧闹。
笔架山下、登源河畔的仁里,曾因偏居一隅而发展维艰,如今,一座座独具特色的民宿涌现,让村庄焕发出新的容颜和气质。
“69号”民宿的管家王晨,一如既往地起个大早,独自在一楼的开放式厨房,精心准备着当地传统面食挞粿。
“依照门牌号取的名字,好听又好记。”忙碌之余,王晨饶有兴致地给记者介绍起来,过去这里是闲置的老宅子,也是村里头为数不多的独栋,曾经是大户人家的私塾。
思诚书院匾额。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进屋前,看到门头上挂着的“思诚书院”牌匾,记者还一脸不解,听王晨这么一说,豁然开朗,这里如今也是绩溪县图书馆的助力乡村振兴图书驿站。
“民宿不大,只有5间客房,但改造修缮遵循原汁原味,特别受游客喜欢。”王晨分享道,“房子自带天井,小院里池塘清澈见底,锦鲤自在游弋,早晨伴着鸟鸣起床,浑身神清气爽。”
乡村旅游的魅力在于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乡村风情。田园观光、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仁里村街巷纵横,素有“三街四门十八巷”之说。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仁里村三面环山,一水绕村而过,曾经,这里是徽商汇集的水陆码头,聚财蓄气,千丁万灶,坊间素有“小小绩溪县、大大仁里村”的说法。
近年来,仁里通过整合资源,引入资本进村,以古民居入股,盘活村内闲置资产,打造特色民宿,助力乡村振兴与旅游发展。
自西门入,走在青色的石板路上,看着栋栋古朴厚重的徽式古建,和酝酿了上百年的苍翠青碧,着实让人有一种穿越的错觉。门楼、牌坊、祠堂,三街四门十八巷,见证了仁里当年的繁华与辉煌。
透过屏风,豁然开朗。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位于村中的“99号”民宿,地砖、梁柱都予以保留,透过木制的屏风,让人眼前一亮,小桥流水搬进了院子。
“在原有布局的基础上,将房间和自然山水融为一体。”村民程华说,过去叫清心居,经过重新装修后,于今年正月正式开业。
“别看小,但很精致。”在程华的指引下,记者径直来到里院,假山墨瓦,木雕花窗,久违的徽味扑面而来。
一开始开民宿,确实好多村民不理解,“但没想到城里人看上这里的好山好水,一到节假日,不愁客流。”程华告诉记者,天天在这里搞卫生、烧早饭,没得闲。
和“门牌民宿”不同,赶在“五一”前,坐落在仁里村口的绩忆酒店开门营业,这是一栋新建的徽派建筑,被登源河、古村和农田环绕。
仁里桃花坝夜景。绩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三层设计,有书吧、有接待室、还有非遗展示馆,也是目前仁里接待量最大的民宿。”身为管家的苏加会告诉记者,绩忆酒店总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有30间房,因主打亲近自然和原生态环境,在夏日来临之际,客源不断。
楼上楼下转了一圈,光是设计,每到一处拐角,都给人以出乎意料,“不按常理出牌,但又不失徽式元素。”
记者看到,大大的玻璃窗将远处的民居和古树“请进”房间,“傍晚时分,房间里就能看落日。”苏加会补充道,“出门左拐是油菜花田,到时候还能体验插秧、收稻,感受乡村生活乐趣。”
目前,仁里村拥有大小民宿和农家乐12家,民歌民谣部落、围炉煮茶、仁里水乡、亲子游坊等7处新兴业态建成并投入运营,每年光是吸引研学的学生就多达3万人次以上。
今年62岁的胡美庭,是仁里村的乡贤,他特别乐意为游客讲解仁里的前世今生。在他看来,如今的仁里民宿业,已远远超出“一张床铺”的意义,更多的是为游客提供“一种生活”。
身为土生土长的本村人,胡美庭对仁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甚至每一条街巷都再熟稔不过。他相信,随着乡村游的发展,昔日“千丁万灶”的仁里,一定会昨日重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