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来合肥公安助企护企挽回各类经济损失7.18亿元

5月15日是第十五个全国公安机关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宣传日,合肥公安经侦部门晒出一年多来的“成绩单”。2023年以来,合肥市公安局依法助企护企挽回各类经济损失7.18亿元,经济犯罪接报案中心受理案件2111起。
“健康体检”,排查风险387次
4月28日,在合肥市高新区一家公司会议室里,合肥市公安局高新分局经侦大队民警许雪松等人以案说法,提醒企业员工树牢法治思维,严守法律底线。“主要针对商业秘密保护、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等企业员工易发多发的犯罪类型开展普法宣传。”许雪松说。
近些年,由于风控意识薄弱,部分企业内部易滋生职务侵占、挪用资金、商业贿赂等犯罪,且此类犯罪行为往往较为隐蔽、危害巨大。为预防此类犯罪,今年1月,合肥市公安局牵头3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创建成立“合肥市企业内部职务犯罪预防联合会”。
依托联合会开展法律法规宣传、预防教育培训、案例研讨等活动,帮助企业提升内部职务犯罪风险防范能力,将为企服务从打击犯罪向预防犯罪领域延伸。截至目前,联合会已组织预防内部职务犯罪大型宣讲活动6次,接受企业咨询200余次。
另外,设立企业报案专用窗口,方便企业咨询、报案。2023年以来,累计接待涉企咨询513起,受理企业报案267起。在此基础上,全市公安经侦部门化身“安商护企轻骑兵”,累计走访企业554次、排查风险387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152件。
破解“报立案难”,受理案件2111起
“在接报案中心,群众反映情况,工作人员统一受理,经侦、法制民警及律师集体审核,报立案过程透明公正、高效便捷。”不到3天,安徽昊华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成华就收到了公安机关为其当事人开具的案件受理通知书。
案件受理后,材料由办案系统自动流转至相应公安分局经侦大队,由专人把关督办,全程网上留痕。合肥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支队长汪浩说:“我们定期通报超期案件情况,对不予立案的案件实行‘过筛式’内审,由法制部门进行审核,对未达立案标准的案件及时告知救济渠道,坚决防止有案不立、压案不查的情况。”
近年来,合肥市公安局推动经济犯罪受立案改革,构建经济犯罪接报案中心“一主多分”工作格局,统一立案标准、规范执法流程,破解企业反映集中的经济犯罪案件报立案难问题。2023年以来,合肥市公安局经济犯罪接报案中心共接报警情6250起,接待群众5753人次,受理案件2111起。
协同作战,防范经济金融风险
5月6日,合肥市公安局、合肥市检察院联合印发《关于协同推进涉案企业合规工作的意见》,规范涉案企业合规侦查阶段的案件办理、后续流程和处置办法;与市涉众金融(投资经营)领域风险防控专班联勤联动,深入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对31个涉众风险主体落实督导调度。
同时,会同商务、市场监理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完善综合监管制度促进商业特许经营规范有序发展工作方案》,侦破多起商业特许加盟类诈骗案件;增强与长三角的区域协作能力,先后与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开展新型犯罪预警、重点案件线索研判、异地执法协作打击等警务合作。
职务侵占、合同诈骗……经济犯罪要求民警不仅要有专业法律知识,更要具备现代经济、金融等多方面知识。为此,合肥公安经侦部门加大人才培育和能力建设,配强经侦专业队伍。目前合肥全市公安经侦系统入选公安部、省公安厅专业人才库14人,通过司法考试42人,取得会计、金融等专业资格证书20人。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周勇 通讯员 合公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