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本网原创

合肥包河经开区:3年走出两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2024年05月02日09:38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4月28日,2024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合肥包河经开区安凯客车的整车试验室首席高级技师丁延松,获评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这是继2021年安徽燕之坊食品有限公司张丽琍之后,合肥包河经开区走出的第二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日前,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走进安凯客车,倾听这名从普通试验员成长起来的杰出工匠背后的故事。

事实上,在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之前,丁延松早已荣誉满身:从业25年,他先后获评安徽省首届“江淮十大杰出工匠”“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2023安徽工匠年度人物、安徽省“538英才”拔尖人才、合肥市“名师带高徒”、合肥市级领军人才……

丁延松。受访者供图

丁延松。受访者供图

但最为业界称道的,是其在安凯客车试验中创下了多项“第一”的记录——第一台13.7米公路客车K86、第一台双层公路客车S07D、第一台纯电动客车、第一台BRT、第一台K82D军车等的性能和可靠性试验,以及第一次ABS试验、第一次高原、高寒试验,包括欧盟认证、美国DOT认证、澳洲认证等的第一款车型的认证试验等。

不过鲜有人知的是,丁延松走上汽车实验员岗位实属偶然。1991年,他加入合肥淝河汽车制造厂(安凯客车前身),做过整车调试,也做过钳工。“那时候汽车实验员缺人,厂里的老同志就让我去锻炼。”丁延松回忆,1998年他被借调去当时的试验中心,成为唯一一名试验驾驶员。这一借就是25年。

汽车试验员是一项极其艰苦的岗位。“经常要在极端环境下做试验。从零下三四十度到三十多度炎热高温,驾驶室里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丁延松告诉记者,试验时,除了短暂的就餐和如厕时间,其余时间全部在踩油门。

丁延松在做试验。受访者供图

丁延松在做试验。受访者供图

“试验车上没有空调。夏天,一次试验下来,师父大汗淋淋,鞋子也完全湿透了,每走一步,地上都能看到鞋印。”徒弟孙俊海向记者回忆了丁延松一个令其震撼的细节。

长年累月高强度的试验,让丁延松右膝很难自如发力。“蹲下来就能感觉到刺痛。”接受采访时,身高一米八的他不时作踢小腿的动作。“这样膝盖会舒服一点。”

当然,成为工匠,并非只是下苦功夫。“丁延松特别爱钻研。”安凯客车技术中心党总支副书记徐文斌介绍,在ABS制动测试中,需要试验驾驶员连踩三次制动,每次动作要保持一致,而每次制动的时间间隔不能大于0.06秒。

“这对驾驶员技术要求非常高,即便是像丁延松这样的工匠,成功做到也要在试验场花费很长时间。”徐文斌称,但试验费用昂贵,为节省成本,丁延松发明了一种气压调节装置,大大降低了试验时间,为企业降本增效作出极大贡献。

正是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丁延松在各种极端环境和路况的考验下,顺利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客车试验,用充分的试验验证与数据分析,为产品品质的提升与持续改进创造了先决条件。

不仅如此,2014年,“丁延松汽车试验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成立。作为大师工作室的带头人,十年来,丁延松带领团队全程参与公司各类车辆设计研发,全力保障产品性能的可靠性。目前工作室已培养学员68名,先后完成了34项项目攻关。

“作为包河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我们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主题活动中,专门组织拍摄宣传片,宣传包括丁延松在内的多名劳模的工匠精神,引导更多一线工作者积极扎根岗位,勇于创新创造。”包河经开区总工会主席狄青表示。

据悉,近三年,包河经开区已有10余名产业工人获评全国、省五一劳动奖,1个班组获省工人先锋号,2名职工获评省劳动模范,4名职工获评合肥市劳动模范;建成市、区级以上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11个。(陶伟)

(责编:欧恺、韩震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