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本网原创

淮北烈山区:村子里有“坊”,坊里面有“薪”

吕欢欢
2024年04月11日16:09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村企党建联建企业组织免费培训、原本赋闲在家的村民实现“家门口”灵活就业、党员干部带头传授非遗工艺……

近年来,淮北市烈山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因地制宜建设共富工坊,多模式解锁“共富密码”,真正实现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送政策到家,以小工坊推动大共富,奋力绘就共同富裕新图景。

建坊赋能 打造农民致富新平台

陈艳平是烈山区古饶镇的一名普通家庭主妇。见到她时,她正在土山社区新风“微工坊”里,和工友们一起赶制订单拖鞋。

说是工友,其实都是再熟悉不过的街坊邻里。她告诉人民网安徽频道,平日赋闲在家,便利用空余时间来这里打打零工,每个月有三千左右的稳定收入,既能补贴家用还能照顾老人孩子。

微工坊里工人正赶制拖鞋订单。 人民网 吕欢欢摄

微工坊里工人正赶制拖鞋订单。人民网 吕欢欢摄

陈艳平口中的微工坊,是位于烈山区古饶镇土山社区的新风“微工坊”。2023年,在土山社区党总支的带领下,当地与江苏省扬州市一家拖鞋厂开展村企合作,按照整合市场主导产业、助推村集体产业、帮扶周边村民就业的“三业”思路,招录农村剩余劳动力、低收入农户就业。

目前,该工坊有稳定外销订单渠道,年接收订单预计5000万双以上,社会效益年收入可达300万元。2023年,土山社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也“水涨船高”,达到64.9万元,预计新风“微工坊”一楼商业综合体整体运行后,土山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将正式迈入“百万强村”序列。

工坊里,工友正进行编织。人民网 吕欢欢摄

工坊里,工友正进行编织。人民网 吕欢欢摄

无独有偶。在位于烈山区洪庄村的洪禧工坊,或集中制作、或二三协作、或独自一人,类似此类的“家门口就业”模式随处可见,这也已然成为烈山区一道独特的“风景”。

据介绍,洪禧工坊依托党支部+公司+群众模式,按照“产业集聚、创意研发、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文化旅游”的总体要求,主要生产编织、剪纸、泥塑等手工艺品,持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

如今,洪禧工坊的近40名女工通过千丝万缕编织的孔雀开屏,成为烈山区党建品牌中特色的非遗文创名片。

“孔雀开屏”工艺品。人民网 吕欢欢摄

“孔雀开屏”工艺品。人民网 吕欢欢摄

产业为基 升级乡村创业新业态

建设工坊不仅是为了把产业链布局到农村,为村民提供便利的赚钱渠道,更要挖掘农村现有的资源,培养特色产业,把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带到农村。

走进烈山区烈山镇土型社区的洁风洗涤服务工坊,工人们正忙着收拣、分装、洗涤、烘干、熨烫、折叠等工作,放眼望去,工坊内一派忙碌景象。

工坊里,工人正在收到的衣物进行分拣。人民网 吕欢欢摄

工坊里,工人正在收到的衣物进行分拣。人民网 吕欢欢摄

而在一年前,这一带还是一处无人打理的废弃小学。

这样的变化,源于一次“大动作”:2023年5月,土型社区立足社区发展实际,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盘活闲置厂房资源,通过镇党委招商,引进淮北市洁风清洗服务有限公司,形成“镇党委牵线+党总支主抓+公司运营+群众参与”的共富发展模式,并于当年11月建成洁风洗涤服务工坊并正式运营。

目前,建立厂房面积约3500平方米,产值从100万元增长到300万元。在突出经济效益的同时,工坊主动面向农村留守妇女、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提供固定+灵活就业方式,帮助社区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提供就业岗位80余个,年人均增收3万余元,社区集体经济收入7.5万元。

在此基础上,以烈山区“洗涤工坊”为代表的村坊经济正在参与乡村与城市的联动交互服务。

衣物清洗完毕后,进行整理工作。人民网 吕欢欢摄

衣物清洗完毕后,进行整理工作。人民网 吕欢欢摄

截至目前,淮北市烈山区已引进服装、工艺品、香油等企业10余家,建成工坊21个,全年产值达4000余万元,有效破解了农村闲置资源浪费、农民增收渠道少、可支配收入低等难题。

一来二往之间,工坊已成为烈山区区域党建联盟在当地的“落脚点”,有效链接企业与农村、产业与农民,深度整合党组织、企业、农户三方力量,成为先行探路“未来乡村”共富新模式的重要抓手和载体。

烈山区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烈山区将建成的示范工坊“小成果”进行总结提炼,推动工坊“输血”向区域“造血”、全域“活血”转变,持续放大帮扶效应,真正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化为“富裕新动力”。

(责编:欧恺、韩震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