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胎儿镜下气管封堵术成功 提升先天性重度膈疝患儿存活率
近日,华东地区在胎儿镜治疗领域再获新突破。安徽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合肥市妇幼保健院成功实施了一例高难度的胎儿镜下气管封堵术(FETO),这一手术的实施,不仅提升了先天性重度膈疝患儿存活率,也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胎儿治疗领域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李女士,38岁,因“孕28+3周,超声提示重度膈疝”1天入院。孕22+3周,在当地医院四维彩超提示,胎儿左心室强光点,胎儿膈疝(LHR及O/ELHR不详),经过多方打听,在孕26+3周时,来安徽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合肥市妇幼保健院西院复诊,该院大畸形超声提示胎儿左侧胸腔膈疝(右肺大小32*16mm、左侧胸腔见肠管及胃泡)、边缘性前置胎盘。到孕28+3周时,复查B超提示胎儿重度膈疝,0/ELHR:23.5%,情况危险。
孕妈妈:“无论如何,我要搏一次!”
李女士一家非常焦虑,该院执行院长郑明明教授对胎儿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李女士一家还是希望能保住孩子,与孩子一起搏一次,不给自己留遗憾与后悔。
郑明明介绍,胎儿已出现严重的左侧胸腔膈疝,大量腹腔脏器(肠管、胃泡及部分肝脏等)均疝入胸腔,压迫胎肺和心脏,属于重度膈疝,而导致新生儿不能存活的主要原因就是“肺发育不良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必须要尽快行胎儿镜下气管封堵术。据了解,这种重度膈疝胎儿出生后的存活率不足20%,即便是有体外膜肺(ECMO)支持结局依然不乐观。胎儿镜下气管封堵术可以增加肺内压、提升肺容积,从而降低新生儿肺发育不良和肺动脉高压的风险,改善预后显著,提高生存率。据文献报道,治疗后患儿存活率大约提升到50%—60%左右。胎儿镜下气管封堵术在欧美等地区已被应用于胎儿重度膈疝的临床治疗,但在国内这项技术尚不多见。
多学科专家联合,为孕妈妈打开“希望之门”!
李女士收住后,该院高度重视,组织了产科、医学重症科、小儿外科、新生儿科、超声科、麻醉科等科室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相关专家进行了多学科会诊(MDT),拟定了相应的措施及应急预案。
最难的是第一步,胎儿镜下的宫内治疗,胎儿镜下放置球囊,透过妈妈肚子,给胎儿进行气管插管,而宝宝的位置变化无疑会增加手术难度。
手术当日,各学科待命。在调整胎儿至合适的体位后,开始了手术,将直径约3毫米的胎儿镜经皮进入子宫,郑明明教授将球囊置入胎儿口腔,并通过咽部进入气道,向下达气管隆突,向球囊注入生理盐水并释放球囊。球囊置入胎儿气管后,B超提示气管内球囊充盈正常在位,手术成功。手术全程犹如在针尖上跳舞,稍有不慎则功亏一篑。
据了解,一般孕妈在孕34周取出球囊,等孩子出生后再进行膈疝修补。每一步都是对医院整个团队的考验,下一步,就分娩救治拟定详实方案,尤其需要强大的儿科团队来支撑。随着长三角卫生健康一体化深入发展,多学科合作优势凸显,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专家团队的有力保障,为后续治疗注入了“强心剂”。
郑明明表示,随着围产技术的进步,轻、中度膈疝,出生以后,经过儿科团队积极干预、治疗,会获得比较良好的效果,孕妈妈不要过于焦虑。重度膈疝,随着胎儿镜技术的实施,可以通过宫内胎儿镜气管封堵术,极大地提升了胎儿存活率。(鲍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