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本网原创

治水,对安徽为何如此重要?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皖高峰工作室  胡雨松
2024年03月30日11:29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治水患、兴水利,向来被视作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工作。治水用水,既是关系到保障群众生活幸福感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也是影响地区经济、科技、文化等要素发展高度的关键性、决定性工程。

3月29日上午,安徽省召开加快水网建设推进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大会。会上,安徽省委书记韩俊强调,“加快推进现代水网建设,是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进程中的一项基础性、支撑性工作,治水兴皖是我们必须做好的一件大事。”

安徽襟江带淮,长江淮河穿境而过,巢湖位居皖中,大江大河大湖齐聚,是一个地道的河湖大省、水利大省、水运大省。与此同时,由于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南北地区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安徽也长期受水灾旱灾侵扰。据统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平均4至5年遭一次大水,5至6年遇一次大旱,平均受灾面积达到1800万亩。

一头是水资源丰富,另一头是水灾旱灾频发,自然环境的矛盾性决定安徽治水工作必然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对安徽而言,治水工程既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2024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加强‘水运上的安徽’建设”“深入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等一系列重要战略目标,都离不开“治水兴皖”四个字。

显然,治水兴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韩俊指出,安徽要以现代水网建设为关键抓手,统筹做好“治水患”“兴水利”“强水运”三篇大文章。

这三个关键词,既有农业大省对以往治水经验的总结,也有制造业大省对未来航运用水的展望。

引江济淮一期工程就是安徽近年来“治水兴皖”的代表作。作为安徽省水网的主骨架、大动脉,引江济淮一期工程开辟了平行于京杭大运河的第二条南北水运大通道,自南向北分为引江济巢、江淮沟通、江水北送三段,涵盖安徽省13市和河南省2市,共55个区县,惠及皖北、豫东4000多万人口,改善灌溉面积1808万亩。

通过引江济淮工程,不仅可以让皖北3000万群众喝上长江水,还可以改善农田灌溉,扭转地下水位下降趋势,保障皖北地区生产生活用水,为皖北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自2023年9月江淮运河全线通航后,安徽还形成了以长江、淮河、江淮运河为水运主通道的千吨级“工”字形水运网,结束了淮河绕道京杭大运河入江的历史,皖北、淮河中上游地区入江更加便捷,航运里程将缩短200公里至600公里。

作为全国第二批省级水网先导区,安徽省现代水网建设在2023年全面铺开。全省围绕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夯实乡村全面振兴水利基础,持续加强水生态保护治理等四方面工作进行部署。经过一段时期建设,目前安徽防御水灾旱灾害能力显著,河湖水质持续向好,水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日益彰显,初步形成了四横三纵水网格局。

具体来看,按照现代水网建设相关要求,过去一年,安徽省凤凰山水库等86个重点水利工程相继开工,淮河干流蚌埠至浮山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等100个项目实现竣工验收;“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加快建设,13个县(区)地下水水源替换任务如期实现,751万人喝上了更加优质安全的地表水;灌区的现代化水平得到提升,大中型灌区覆盖全省46%的耕地面积、70%的水田面积,为稳住安徽“米袋子”,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做出了重要贡献。

“建成通江达海水运大通道,对安徽制造业发展至关重要。”韩俊指出,在建设现代水网的基础上,安徽要充分发挥江淮运河优势,加快推进水网与航运融合发展,不断完善“双通道达海、两运河入江、河江海联运”的水运发展新格局,推动安徽从内河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跨越。

(责编:苏恒、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