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经开区:“瘦身强体”显活力 追“高”逐“新”创未来

为支持蚌埠经开区高质量发展,市委、市政府于2021年12月作出了经开区托管变更的重大部署,经开区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
成为全国三大传感器基地之一;2022年和2023年获省“揭榜挂帅”立项数分别占蚌埠市的50%和60%;规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100%;规上工业产值由2021年底的20亿元攀升至2023年底的76亿元;道路、优质学校、居民改善型安居工程等临港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建设正酣……托管变更以来,经开区理清发展思路,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园区建设展现了新面貌,产业动能持续增强,干事创业氛围日益浓厚,逐步破解了历史遗留难题、开创了新局面、奠定了好基础。
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兴、因产业而强的经开区,通过一次次开拓创新的生动实践,一系列切合实际的硬举措,正引领产业集聚区做大做强,让人民生活更幸福。
面临新命题
定战略明思路 把握前进方向
历史常常因毅然一跃辟出全新局面,也常常以深耕细作织就绚丽篇章。
蚌埠经开区是2001年8月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前二十年重点发展商贸、文旅、金融、房地产开发等现代服务业,建设了淮河文化广场、滨湖新区、大学城、高铁新城、市民广场、龙子湖公园等,修建了东海大道、黄山大道、龙湖大桥等市政道路105条,配套建设了安置房小区21个,完成了46.9平方公里核心主城区建设任务,承载了近三分之一的市区人口。
为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托管变更重大决定,助力经开区回归经济发展主责主业、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
经开区全面对标省委提出的“五大”和“六破六立”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市委有关会议精神,坚持在全市发展大局中找定位、当先锋、做表率,以二次创业的决心推动重大项目突破,牢固树立“抓历史遗留问题就是抓发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也是政绩”的理念,拿出敢于碰硬的勇气和担当,成立专班全力推进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目前,重点推进的泰富集团等17个遗留问题得到妥善化解或导入法律途径,区域发展环境得以优化、发展精力得以聚焦、合法权益得以保障,更好地“轻装上阵”。
以守正创新的举措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行“小管委会+大公司”改革,改组经投集团董事会,优化公司组织架构,确立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建立完善基金管理、产业投资、资产运营、开发建设业务模块,新招引投融资、工程建设专业人才28人,管委会机关科室数量同比下降近50%、机关干部平均年龄降低14岁。
近年来,经开区以明确清晰的思路锚定转型发展方向。高质量完成省级开发区移区和主导产业变更工作,明确中国传感谷和临港片区两大差异化产业承载区,确定智能传感器、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编制传感谷产业发展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建设实施方案等,组建智能传感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打造智能传感产业新地标,传感谷建设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修订《临港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布局、释放产业发展空间,构建“产港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吹响产业创新号角
加快产业集群打造亮眼名片
“这里现在集聚了智能传感器行业重要的企业、人才、资金等资源,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传感器产业生态圈。”希磁科技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在抢占新赛道的征途中,经开区以新模式、新平台推动产业发展,智能传感器等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
创优招引模式。经开区聚焦产业强区核心战略,瞄准智能传感器、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等三大主导产业,围绕传感谷和临港产业园的开发建设,坚持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基金招商等招商方式联动,加快构建产业生态。2021年以来,累计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13个,其中,制造业项目67个入库总投资138.6亿元。总投资58.8亿元的希磁科技、海神机器人等31个项目竣工投产。
2023年完成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3个、同比增长57.5%,总投资124.36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个。目前重点在谈项目20余个,跟踪项目30余个,全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不断积蓄。
壮大产业集群。中国传感谷上升为省级战略,“加强传感谷建设”写入2024年省政府工作报告。目前,中国传感谷共引进产业类项目53个,协议总投资约164.8亿元,已集聚214所、芯动联科、希磁科技等一批优质企业30余家,形成了覆盖研发、制造、封测、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突出MEMS晶圆代工线核心竞争力,持续吸引上下游智能传感企业集聚发展。坚持“抓大不放小”“喜新不厌旧”,紧盯华润微等重大招商项目,服务推进比亚迪、芯动联科等本地优质企业扩产能、上项目。
坚持开放合作。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宁波北仑区合作共建宁波(蚌埠)微电子产业园,与苏州中新公用集团达成系列合作。鼓励希磁科技、芯动联科、奥福环保等优势企业拓展海外市场,配置全球资源,总投资7亿元的德国Sensitec运动量传感器研发制造中心项目成功落户传感谷。
随着总投资93亿元临港城市更新一期项目、20亿元中国传感谷EPC一期项目,以及50亿元华鑫微纳8英寸线、10亿元华东光电6英寸线扩能等重点项目的实施和弗迪电池、214所、奥福环保、希磁科技、芯动联科等重点企业的接续发力,经济运行呈现出总量扩大、结构向优的良好发展态势。
优化营商环境
组合拳打在关键“穴位”
中国传感谷、临港产业园已集聚企业70余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9家、高新技术企业43家。芯动联科成功上市,希磁科技获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经开区靠什么引来“金凤凰”?
对此,经开区负责同志笑着说:“优化营商环境,把这片开放创新的热土,打造成为企业‘值得来、还想来、来了就舍不得走’的投资首选地。”
两年来,经开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整合、划转等方式将内设机构由14个精简整合为9个。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标准地改革,完成区域能评、环评等九项区域评估。创优营商环境与纪检监察协作区联动,及时响应企业诉求。对该区113个重点企业及项目安排了49名包保干部,建立“清单+闭环”工作机制。
在全省开发区中率先发放科创企业培育券,专门用于补助企业申报各类市级以上科创类型专业平台、专门称号、专项奖励等,支持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科研攻关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工作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23年以来共拨付各类补贴和扶持资金6000余万元,为企业解决用工需求1800余人。
紧扣企业需求。中国传感谷在新平台建设上,为了让园区更符合产业发展需求,还建设压力传感器工艺线、ASIC传感器工艺线等多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入驻园区的创业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中试服务。
“临港片区以比亚迪、福瑞士、奥福环保、神舟机械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产业正在加速集聚。”经开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围绕签约落地项目立项、建设、竣工投产等环节,精准对接,全面提升服务代办和全程帮办水平,让“招商服务”成为最优的配套政策和招商的金字招牌。
自蚌埠市将“改作风、优环境,抓招商、推创新,增投资、建项目,惠民生、创幸福”作为工作主线以来,蚌埠经开区各部门迅速行动,厚植营商环境“沃土”,让实体经济的生机与活力充分奔涌。
增进民生福祉
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全心全意增进民生福祉。近年来,经开区不断补齐短板弱项,城市面貌加速“蝶变”,向“新”而行。
规划引领。坚持以人为本、产城融合、正向开发理念。优化临港片区控规,统筹谋划“生产、生态、生活”空间、科学把握临港片区综合开发节奏,打造“产港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新城。
集中资源大力推进临港片区建设。经开区实施总投资93.4亿元、全市规模最大的城市更新项目。统筹推进道路、安置房建设,不断提升临港片区路网内联外通水平。截至目前,已建成凤阳东路、司马庄路等道路18公里、在建道路21公里;积极参与推进司马庄路淮河大桥等工程建设,竣工安置房40.8万平方米、累计完成回迁安置1500余户。
教育成果加速显现。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成立新城教育集团党委,全面推进集团化办学。建成新城临港校区,推行公办寄宿制办学。高水平、高质量办学,有力助推临港人口集聚、产业发展。优化临港教育布点,撤并小学2所,提升21中办学质量,推动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继新城实验学校临港校区等学校的落成,将再添新地标——蚌埠一中新校区,优质教育资源不断聚集。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长淮卫镇中心卫生院与蚌埠三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深化紧密型医联体合作。
基层治理扎实有效。市委巡察长淮卫镇反馈的问题全部完成整改。坚持“一组一会、五治融合”,推进“积分制”等村民自治新路径。创新基层治理新模式,打造“信访超市”“海兵调解室”品牌,创新“板凳会”等接访下访新模式。建强“民声呼应”平台,畅通为民服务渠道。信访积案由2021年底的37件下降至2023年底的1件,降幅97.3%。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大规模土地流转,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链条化发展。加快推进农村老年食堂、农村托幼所等场所建设。实施“四好农村路”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工程。
经过数年建设,临港片区的空间更大、平台更优、载体更强,路网内外联通、供水供电供气配套完善、工业厂房和仓储物流先进、学校医院住宅等应有尽有,一幅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经开区坚持党建引领、党建赋能,压实责任,继续聚焦“制造强市、产业立市”第一战略,坚持“双招双引、项目建设”第一战术,全神贯注抓“优质项目+实物工作量”,更好地发挥市经开区的载体和发动机作用,为蚌埠振兴注入更加强劲动能,让人民生活更美好。(周芳林 黄志强 韩露 高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