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江淮传真>>县区传真

合肥包河文旅这一年

2024年01月26日16:06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2023年底,俯瞰安徽第一城区包河,“一湖、两园、三镇”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依次布局,罍街、贡街、津门水街、磨滩大街、合柴1972……点缀其间,构建形成“3+N”空间发展格局。

合肥市包河区依托“3+N”空间布局,“骨骼”逐渐健全,“血肉”不断丰满,茁壮成长为文化产业竞争力居全国百强区16位,旅游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区55位,位居全省首位。

热闹喧嚣过后,包河文旅,不断盘点总结,进一步筹划部署,续写发展篇章。

“文化+”频频火“出圈”

城市咖啡节、街头艺术、Live House等潮流活动精彩纷呈;“圩美磨滩”休闲度假区,成为城市居民新的“灵魂栖息地”;“一次尝遍合肥美食”“啤酒龙虾嘉年华 ”“汽车文化节”等特色节庆品牌活动均首次高频亮相……

近年来,包河区凭借深刻的文化内涵、多样的景区景点、醉人的各式美食,在全国文旅赛道上实现了“弯道超车”,“文化+”频频火“出圈”。

2023年,包河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突出“创新、融合、集聚”理念,持续在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新场景等方面积极探索尝试,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激发文旅消费强劲活力,极大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骆岗公园建成运营,顺利举办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包公园文旅集聚区加快建设,双4A 景区一体发展“最美连接线”完全建成,津门水街投入运营,融创乐园改造升级,圩美宿集度假区开业,成功举办2023第十四届中国节事文化与旅游大会、2023中国(合肥)第五届房车露营大会暨休闲旅游装备展、第十五届“春色滨湖”旅游文化节、2023中国·长三角(合肥)观赏石文化艺术交流会等活动。

数据显示,2023年,包河区接待国内游客约180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144亿元,有力提升文化影响力和消费吸引力。该区文化产业竞争力居全国百强区16位,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百强区44位,获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长三角高铁旅游小城。

如今,包河区初步形成了“文化+特色街区、文化+乡村旅游、文化+节庆活动”等业态融合模式,实现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商务、农业等各要素,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的“跨界”融合发展。

“逆生长”构建文旅强磁场

2020年以来,客观外部环境给文旅消费市场带来冲击,国内旅游市场被迫按下“暂停键”,一度“停摆”。

如何转危为机,逆境求生,成为文旅行业共同的难题。

面对现实考验,包河区选择“向下扎根”,化被动为主动,不断打基础、强优势、补短板,沉淀自身,积蓄能量,增强发展后劲。

鼓励和支持辖区特色街区、A级景区打造夜间文旅消费场景,合柴1972园区梵木艺术中心、中国数字音乐山谷等项目开业,成为市民夜游打卡新地标;贡街获批“全国夜间经济示范街”,罍街获评“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入选省文旅厅“十佳夜游街区”,津门水街成为“网红街区”。

该区通过高标准打造图书馆、文化馆、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阅读空间等多元化的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增强全区文化供给;同时提档升级现有的特色街区、景区景点、商业综合体和特色民宿,夯实文旅发展的硬实力;加大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推动文化、旅游、科技等要素的深度融合;成功创建国家一级图书馆、国家一级文化馆、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承办2023中国节事文化与旅游发展大会……“包河文旅频频‘出圈’,得益于厚积薄发。”李元新坦言。

包河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上,构建出“一湖、两园、三镇”的空间格局。“一湖”即面向巢湖,打造滨湖新区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两园”即骆岗公园、包公园文旅集聚区;“三镇”即聚力发展罍街文旅小镇、合柴1972文创小镇、淝河数字文创小镇,增强文旅消费辐射力、带动力。同时,在区域内逐渐衍生,多层次文化产业生态,培育出具有包河特色的文旅消费新场景。

搭建公共文化“大舞台”

在“逆生长”时代,包河区优化空间布局,构建文旅发展“强磁场”,释放包河文旅发展“磁效应”。

2023年2月21日,首席指挥李心草携中国交响乐团亮相合肥包河凤凰剧院,以一场《国交声·华夏情》的音乐会,完成了剧院首秀。一年来,300余场高品质文艺剧目相继登场。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文化成果,包河区文化馆在提供免费的拉丁舞、民谣吉他、瑜伽、古筝、朗诵等培训课的同时,还开展包括阅读、自习、观展、艺术沙龙等基础服务,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文化参与度与体验感。

不仅如此,包河区高度重视群众文化“内外兼修”。该区积极到浙江省宁波、福建省福州等地进行“文化走亲”活动。同时组织、培训“民间艺术家”齐聚夜市,深入探索实施“青年文化夜市”文化创新服务,精准服务年轻人群,奏响青年文化“交响乐”,让包河的文化之“夜”格外美。

持续推动区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截至2023年底,全区建成24个图书馆分馆、13个文化馆分馆,主动与辖区企事业单位合作,首家阅咖空间“联通有你”书院分馆建成开放。依托全区16个阅读空间,建立信息化系统,投放60万册图书,实现图书借阅“通借通还”,惠及全区居民,让“走到哪儿读到哪儿”变成可能。同时到企业、社区、景区、公园等地,举办328场阅读活动,进一步扩大阅读面,让阅读真正走进人心。

“在文化人才和基础设施上投入持续加大,在‘打法’的总体谋划上‘下足功夫’。”李元新道,文化不能只算经济效益,它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只有不断提升群众文化素养,才能反哺文旅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有”而“优”

未来,包河区是发展数字文化产业、音乐产业、演艺产业,还是发展战新产业、文旅消费?走哪一条路,才能“有”而“优”?

经过摸索、调研,包河区给出的初步思路:充分摸清辖区文旅产业发展资源,厘清文旅产业与传统产业、战新产业之间的关系,在解决“水土不服”的同时,持续创优企业发展“生态环境”,形成包河的特有文旅产业发展优势。“如果文旅企业在包河能发展,在其他地方也可以成长,那么选择包河的理由是什么?”李元新认为,创优发展“生态环境”,把准产业发展“导向”,延长配套产业“链条”,决定着文旅产业“有”且“优”。

近日,美股纳斯达克上市企业ACG上市总部艺盟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注册落户包河,同时向美国证监会SEC申请总部搬迁到合肥并完成变更。ACG是包河区“双招双引”数字创意产业链重点企业,是国际艺术教育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上市公司。

无独有偶。中国·长三角(合肥)赏石文化艺术交流会落幕不久,主办方安徽好石来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周磊,选择在包河落地“奇石展览展示馆”,以“石”为介,延伸文旅、文创、研学、雕刻、交易平台等产业,不断丰富“奇石”上下游企业,让产业发展更“广”。

近年来,踏着数字经济的节拍,包河区高位推动创意文化“链”式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已然成为包河鲜明特色,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全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单位,5个项目列入全省十大重点文化项目。

文旅产业向“C”端迈进

文旅企业“如鱼得水”、产业发展“无限空间”,发展脚步要向“C端”迈进。

“C端”就是普通消费者,通过迈向“C端”,才能让文旅产业更有市场活力和生命力,助力经济发展、推动艺术普及、提振消费信心、凝聚精神力量。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有机统一,事业是根本,事业引领产业,产业助推事业。”正如其所说,文旅发展的准绳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为群众提供高品质的文化和旅游产品,让大家沉浸式参与文旅消费。好与不好?买不买账?群众说得算。

作为体验经济的文化旅游,需要打通客户端、管理端、产业端。产业端提供的文旅产品提升客户端的沉浸式体验感、幸福获得感;管理端要对产业端提供精准高效的治理和发展导向,对客户端提供文旅消费引流,助力文旅产业发展。

主打“百姓园博”的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全国瞩目。自开业以来,骆岗公园累计接待服务游客632万人次,单日最高40万人次,平均每天6.8万人次,“十一”期间日均客流量达30 万人次,上榜全国热门景区20强。

“一次尝遍合肥美食”游客量突破30万人次,现场成交额近700万元;2023首届合肥啤酒龙虾嘉年华游客突破20万人次,累计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包河文旅干部要时刻保持文化情怀,围绕全省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和文化强省建设大会精神,深入思考如何进一步让群众提升幸福感、获得感,挖掘文化底蕴、筑牢发展根基、服务经济社会等问题的“解题思路”。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重新启程的路上,总是荆棘遍布,包河区文旅始终明确方向、步履铿锵,续写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篇章。(包小轩)

(责编:刘颖、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