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本网原创

两会热1℃ |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 “上进生”安徽再谱新篇

周坤
2024年01月25日20:23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襟江带淮、承东启西的安徽,迎来了发展新机遇。从产学研合作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从交通互联互通到推进同城化协同发展,从生态文明建设到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大步流星。

2024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6周年。“上进生”安徽将如何聚力“一体化”,紧扣“高质量”,下活“一盘棋”?今年的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最大机遇,高质量推进各领域共建共享。“协同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合作共建。深度参与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加快产业锻长补短。”

这无疑让外界对安徽有了更多期待。

互联互通,畅一体化之路

新年伊始,安徽持续推进长三角互联互通的好消息纷至沓来。

1月初,家住安徽省宣城市狸桥镇的刘女士开始乘坐公交车,去南京市高淳区上班。随着省际毗邻公交线路开通试运行,她可以从家门口直达工厂门口。

1月10日,马鞍山与南京又新增了一条快速通道。苏338省道江宁段(马鞍山交界至汤铜公路段)项目完成交工验收,与马鞍山市慈湖高新区皖105省道(犁尖湾至联合西路)改建工程完成对接。

前不久,中铁四院集团官网发布《新建南京至宣城铁路(安徽段)工程防洪涝影响评价招标公告》,这意味着南京都市圈交通规划中的重点项目——宁宣黄高铁(安徽段)有望在2024年正式开工建设。

俯瞰滁州市城区。滁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俯瞰滁州市城区。滁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高效的开放合作,离不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如今,安徽与沪苏浙的互联互通已从“接通血管”逐步升级到“打通经脉”。与此同时,伴随着陆上时空距离的全面拉近,水运一体化也让安徽通江达海的辐射力进一步增强。

今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提升郑蒲港等港口物流能力,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建设全省铁水联运物流服务平台,推动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希望通过支持马鞍山与合肥、省港航集团合作共建‘飞地’港口,发挥郑蒲港‘区港联动’‘铁水联运’优势,积极承载省内新能源汽车、白色家电等出口业务,争取更多‘皖货’从郑蒲港走出去。”安徽省人大代表张叶斌说。

协同协作,推一体化之深

“为了扩大产能,我们准备把企业搬迁到浦和产业合作示范区,距离我们原厂也就15公里。”来自南京市的贺利华,不久前在马鞍山市浦和产业合作示范区实地考察,希望能选到一块心仪的地块。

浦和产业合作示范区是由马鞍山市和县经济开发区与南京市浦口经济开发区合作共建,目前70%的企业都是来自南京及长三角地区。

“在这里,我们探索‘研发在南京,转化在和县,总部在南京,生产在和县,龙头在南京,配套在和县的联合创新合作模式,推动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实现两地联动发展。”浦和产业合作示范区负责人徐继平说。

像这样跨界合作共建的案例,在皖苏“毗邻区”已不是新鲜事。

中钢诺泰企业里员工正在用仪器对自动车床制作的零部件进行精密度测试。人民网 王锐摄

中钢诺泰企业里员工正在用仪器对自动车床制作的零部件进行精密度测试。人民网 王锐摄

从经济接轨“深一度”,到产业协同“一条心”,近年来,安徽省在融入南京都市圈中,发力嵌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产业协同发展效应正不断放大。

在安徽省政协委员、滁州市财政局副局长葛德军看来,省际毗邻区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先试”的突破口,还可以谋划设立新型功能区产业发展基金,通过基金投资、产业直投和基础设施投资等方式,为毗邻区提供基金支持,加快产业集聚。

同时,紧盯“新三样”,抢拼“新赛道”,聚焦智能家电、先进光伏及新能源汽车、硅基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只有不断提升协同开放合作水平,推进技术、资本、人才等资源要素跨区域高效配置,才能让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步子越迈越大、越走越深。”葛德军说。

共建共享 谋一体化之福

足不出省即可享受更多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异地医保报销等事项办理更加便捷;电子证照在长三角地区互认通用,享受“一网通办”服务……这些年,更多群众感受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红利”,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对于这一点,安徽省政协委员、省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刘同柱感触很深,“目前,安徽省累计有9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获批,数量位居全国第2。其中有五个来自长三角地区。”

俯瞰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安徽医院(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中国科大附一院供图

俯瞰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安徽医院(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中国科大附一院供图

刘同柱说,通过加强与长三角知名三甲医院的业务合作,安徽不断强化康复理疗、肿瘤、脑外科等专科建设,利用沪苏浙三甲医院专家的“传、帮、带”作用,建设了一批“拿得出、叫得响”区域特色专科,培养了一批“医德高尚、技术过硬”的医疗人才队伍。

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年安徽省高质量建设和运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省级区域(专科)医疗中心15个。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一个又一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医联体、专科联盟陆续成立,长三角的医疗“朋友圈”不断壮大,让安徽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

(责编:欧恺、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