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副校长”任职记

科学教育,究竟能为青少年带来什么?日前,谈及这个话题,柏江竹道出了身边传颂的一段佳话。
1998年,当时已在量子领域颇有建树的潘建伟,受邀回浙江东阳中学,为母校的学弟学妹做了一场关于量子物理的演讲。
演讲引起台下一名学生的强烈好奇。两年后,该学生如愿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后又追随恩师潘建伟踏入光量子信息研究的学术路。
2023年,他们的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宣布成功构建255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这项成果再度刷新光量子信息技术世界纪录。
此人便是陆朝阳。一位被诺贝尔奖得主塞林格称为“量子鬼才”的科学界新星。
“科学教育会生发出一种力量,启迪着孩子们走向远方!”挚爱科普教育的柏江竹,坚定而言。这位同样来自中科大的博士研究生,既是合肥市天文学会常务理事,也是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去年9月,他又多了一个新身份——合肥市包河区巢湖路小学“科学家副校长”。
事实上,早在其任职之前两个月,一批科学“大咖”已然走进包河区中小学生校园。其中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教授王永、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少明等6名科研、科普教育工作者。他们是包河区中小学的首批“科学家副校长”。
而此时距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才过去一个月。该《意见》明确提出,各校由校领导或聘任专家学者担任科学副校长。
柏江竹给孩子们上开学第一课。巢湖路小学供图
创办于1950年的合肥市巢湖路小学,并不大,现有24个教学班,千余名师生。但首次与孩子们认识,柏竹江从他们稚嫩的面庞里读出了对科学的兴趣。
那天是9月1日,全校的孩子们站在操场上,柏江竹给他们上了《什么是科学》的开学第一课。时间不长,仅有十多分钟。一个个孩子们睁大了眼睛,竖着耳朵听完牛顿与苹果的故事,又一起陷入这位科学巨匠当初的困惑:苹果为什么只会落下地,而没有飞上天?
“我想让更多的孩子去向这个世界发问,让他们对科学充满好奇。”让“问号”引爆孩子们的好奇与兴趣,这是柏江竹的拿手好戏,也主导着他今后身为“科学家副校长”的所有工作。
从两周一次的科普讲座,到不定期带孩子们参观科普展,再到引导参与安徽省天文知识竞赛……柏竹江一丝不苟。这位曾在中学时代就已在全国天文知识竞赛获奖的科普教育者,会为每一次的讲座而精心准备。“有时一个PPT能做到近50页,做完课件几乎是凌晨四五点。”一位熟悉他的人介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包河区巢湖路小学的孩子们渐渐爱上了天文。令柏江竹印象深刻的细节是,他准备在学校组建一个天文社团,许多孩子纷纷报名,其中不乏当初并不感兴趣的孩子。
更令他欣喜的是,最近,学校有30多名学生参加了一个省级天文知识竞赛,目前初赛刚结束,20多名孩子脱颖而出,闯入复赛。
而这只是一个缩影。放眼整个包河区,得益于“科学家副校长”的全覆盖,各个中小学里已然升腾起一种充满朝气的“科里科气”。
在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教授王永任职后,接连为该校师生普及科学与技术的内涵;在望湖中学,中国首批航天员兼教练员、国家航天员训练中心前副主任李庆龙,为全体师生带来《航天员是怎样练成的》的航天科普报告讲座;在合肥市阳光中学教育集团,来自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科技馆的十余名教授专家集体上岗,全面参与学校的课程教学、师资培养、实践活动……
常态化的科学家互动,既拉近了孩子与科技的距离,也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憧憬。“我一直很喜欢科学,我要努力学好数理化。”在参观合肥工业大学光电技术研究院时,合肥市海顿学校的李尚恩说
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2023年,包河区迈出“关键步”,蹚出一条路。 截至目前,全区所有中小学均配备“科学家副校长”,累计为师生开展各类活动74场,惠及师生超5.1万人次。
柏江竹为孩子们做科普讲座。巢湖路小学供图
此外,包河区还依托“一院、一中心、多基地”,即负责学生科技活动组织的区青少年科学研究院、负责教师队伍建设的区科学教师服务中心、负责校外科技活动学习的区青少年科技创新与劳动实践基地和高校科研院所科普基地,持续加强科学学科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推动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做强科学教育品牌活动,在启润青少年科学心智的同时,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养。
虽然已入寒假,柏江竹则早已开启下学期的谋划。“我们准备给孩子办一个身边生物展,带孩子们去体验一次‘路边天文夜’,设法为学校筹集几套天文观测设备……”
或许,此刻,一个天文学家的梦想,已在他身边的孩子们心中燃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