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获多项“市域第一” 淮北杜集晒答卷

人民网淮北1月12日电(吕欢欢)“2023年,全区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5%、8%。”1月12日,淮北市杜集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如期而至,杜集区委副书记、区长史庆超走上报告席,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这一年,杜集区扭紧“投资、工业、改革、创新、融合、实事、效能”七大抓手,稳住了大盘、夯实了基础、积蓄了动能,为老工矿区华丽蝶变注入了新动力。
人民网安徽频道梳理发现,2023年,杜集区斩获多项“市域第一”: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增量位居全市第一;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1.4%,增幅位居全市第一;沪苏浙地区投资到位资金总量69.1亿元,位居全市第一;办结企业诉求445件,经营主体第三方评价满意率达99%以上,连续两季度位居全市第一;10项暖民心行动提质扩面,群众满意度、知晓率位居全市第一。
同时,还有多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全市首个总投资百亿元以上先进光伏项目中清智慧产业园落地开工;全市首先完成开发区与经信局合署办公;全市首条省际公交线路——徐淮城际公交投入运营;全市首份片区建设政策性文件《淮北市段园新型功能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出台实施;全国首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落户杜集朔里。
一串串数字,一项项成绩,体现的是发展速度与质量兼备,是城市活力与韧性并存。史庆超表示,晒过“成绩单”后,还要再接“新答卷”。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杜集区经济社会发展又将如何拔节生长?
根据报告,今年杜集区将把区委确定的“十项重点工程”(段园新型功能区跨越工程、开发区重塑工程、低效工业用地盘活工程、烂尾项目化解工程、理工学院配套工程、智创中心片区建设工程、道路畅通工程、高岳农业示范园升级工程、梧桐和美乡村建设工程、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启用工程)作为总抓手,拿出更多实招硬招,着力把难事办成、把好事办实,把“施工图”转化为“实景图”,推动杜集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报告中提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8%以上。
在壮大实体经济方面,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力争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全面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积极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推进主导产业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精准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
在聚力改革创新方面,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继续扩大“跨省通办”事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段园融入长三角“桥头堡”优势,全力争创段园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推动段园“飞地”经济腾飞。
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促进青年群体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力争城镇新增就业8000人以上;实施区属高中改扩建工程,突出教育资源优质均衡;深入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健全分层分类梯度救助体系和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