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本网原创

合肥经开区:“国考”蝉联前六背后的“三张名片”

陶伟
2024年01月12日14:36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2023年12月28日,商务部公布2023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回忆排名公布前等待的紧张感,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张露颇为感慨。但场面又随即兴奋起来——“又进前六!”

这意味着,合肥经开区连续2年在国家级经开区“大考”中保持全国第六,长三角第三,连续3年位居全国前十。

合肥经开区鸟瞰图。合肥经开区党政办供图

合肥经开区鸟瞰图。合肥经开区党政办供图

紧张缩影了合肥经开人头顶的巨大压力。2022年公布的国家“大考”中,合肥经开区首度跻身前六,排名较上年度提升四个名次。“在‘拼经济’促发展的热潮下,开发区的竞争也进入白热化,一步慢不得,等不得。”张露坦承,彼时,“能不能保住第六”成为开发区上下的普遍担忧。

结果令人振奋。曾经的“担忧”也继而转化为合肥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自信”。从“争六”到“保六”的蝉联背后,映射出的是“安徽工业第一区”“制造”“科创”“开放”三张熠熠生辉的名片。

第一张名片是“制造”。

一组为人津津乐道的数据便是最好佐证:这里产出了全球1/8的笔记本电脑,全国1/4的冰箱、1/4的叉车、1/5的终端存储器。

1993年设立的合肥经开区,靠着四家企业起家,30年风雨兼程,已隆起为安徽制造业版图的一块高地:近三年,全区GDP每年跨一个百亿台阶;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合肥市的31.8%,合肥规上工业“三分天下有其一”;另一个侧影:2023年,合肥市新增6家百亿级企业,经开区占有3席,全区有14家龙头企业位列安徽企业百强,入选数居合肥市之首。

制造的“底气”,源于合肥经开区产业的“强健体魄”。这里构建起“3+6”产业体系,即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3大战新产业,智能家电、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智能终端、快速消费品、公共安全6大主导产业。

通富微电子生产车间。合肥经开区党政办供图

通富微电子生产车间。合肥经开区党政办供图

引人瞩目的是,逐“绿”向“新”,正让合肥经开制造打开了“先进制造”的画风。

走进海尔合肥空调互联工厂,偌大的厂区里没有忙碌走动的生产工人,取而代之的是可“透视”零部件内部的摄像头、戴着AI眼镜有条不紊巡视的检测人员……在这里,先进算法、数字孪生和知识图谱等技术已融入家庭中央空调的研发、生产和测试等环节。

在这个全球首座家庭中央空调“灯塔工厂”,机器人与人工完美协作,让生产过程走向全自动化和智能化,产品不良率下降58%,人均效率提升49%,单台制造费用下降22%。

智能家电是合肥经开区的产业“家底”。创新春风吹拂,再次焕发勃然生机。2023年全年实现“四大件”产量近4000万台,净增产值60亿元,达到650亿元。

还需补充一句的是,安徽全省5家“灯塔工厂”,其中4家位于合肥经开区。而它们均源于传统制造产业的“蜕变”。

作为合肥经开区传统产业之一的智能家电产业,如今,合肥经开区制造业“绿”意盎然。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23年度绿色制造名单,合肥经开新增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截至目前,全区共计8家国家级绿色工厂,7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均居合肥第一。

新桥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合肥经开区党政办供图

新桥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合肥经开区党政办供图

不只是“绿”,更有“新”。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

这里落户了大众、蔚来、江淮3家整车企业,集聚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80家,形成了整车、关键零部件、应用及配套服务的完整产业链。2022年,实现新能源汽车产量14.8万辆,占合肥的98.5%、安徽的35.1%。预计至2025年末,合肥经开将形成年产202万辆新能源整车的生产能力。

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蔚来总装车间。合肥经开区党政办供图

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蔚来总装车间。合肥经开区党政办供图

数据显示,2022年,合肥经开区实现全口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400亿元,占合肥全市40.6%。

据悉,未来,围绕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三大战新产业,合肥经开区将打造创新能力领先的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存储芯片产业集群,具有国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创新高地,建成长三角医药创新策源地。

第二张名片是“科创”。

合肥经开区的科技创新实力有多强?

先走进一家企业:

在合肥经开区盟维科技,一种锂金属电池正被应用于新能源飞机上。其最长可以使一架新能源飞机持续飞行10个小时以上。

得益于科技创新,盟维科技打通了通用航空领域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动力电池的瓶颈。该企业将在合肥经开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锂金属电池自动化生产线,年产值将达到10亿元。这也使其可以成为世界范围内最早实现500瓦时公斤级能量型锂金属电池产品批量交付的科技型企业。

再细读一组数据:

这里培育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92家,设立各类研发机构389家(国家级研发机构20家),建成院士工作站11家;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区有效发明专利数11292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02.4件,是合肥市平均水平(70.2件)的2.9倍;建成24个科技园区、面积340万平米,在建设园区3个、面积48万平米;科技园区入驻企业750家,其中规上141家……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 。合肥经开区党政办供图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 。合肥经开区党政办供图

这般科创“矩阵”喷薄出产业的“含金量”。2022年,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76.2%。

事实上,在合肥经开区“科创”名片的另一面,更为人期待的是其蕴藏的创新“爆发力”。

首先,高能级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合肥经开区已与清华等国内7所双一流高校、中科院力学所等中科系院所深度合作,探索“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科创产业育成模式;大众全球研发总部、蔚来全球研发中心、长鑫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等行业顶流研发力量汇聚……

其次,“科技+产业”生态葳蕤蓬勃。合肥经开区正着力构建“两湖科创圈”,培育“四生”(产业、科创、生活、自然)融合生态,打造链接国际的科创生态圈。截至目前,“两湖科创圈”已形成7大创新平台、17个众创空间、19个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引进大学本科及以上人才4万余人。

再者,“基金丛林”迅速壮大。合肥经开区设立、参股及引进基金55支,基金总规模超过1553亿元;各类基金投资区内项目223个,投资额超252亿元。

而这正是合肥经开区未来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先导区”的“底气”所在。

还有一张名片是“开放”。

作为改革开放背景下成立的开发区,开放的基因早已嵌入合肥经开区成长的肌理:佳通、日立、正大饲料、可口可乐,合肥经开区起步之初的“五张王牌”,有四张源于外资。

如今,肌理更为“健硕”。截至目前,合肥经开区落户世界500强投资企业93家。2022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6.7亿美元,实现进出口205亿美元,占全市38%、全省18%。

序章还在书写。

2023年5月,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与合肥经开区共同签署协议,宣布投资超10亿欧元,建立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全资控股科技公司。公司集整车研发、零部件研发和采购职能于一体,将成为大众集团在中国最大的科技和创新中心。

中德合作创新园国际会客厅。合肥经开区党政办供图

中德合作创新园国际会客厅。合肥经开区党政办供图

成长中,合肥经开区绽放了不同的开放格局。

在此,合肥经开综保区排名全国前十;安徽自贸区合肥经开区块以占全市0.2%的面积,贡献了全市25%的进出口额;新桥机场稳定运行多条国际货运和客运航线;派河国际综合物流园深度参与合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运行。

当然,对于开放,合肥经开区萌生更高的追求。“高水平改革开放先行区”便是它的下一个成长目标。

从“制造”到“科创”再到“开放”,合肥经开人胸怀世界,开启了“科技创新策源先导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聚区、高水平改革开放先行区、国际化都市圈新兴区”新的征程。

一个“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正在招手。

“三张名片”之外,还蕴藏着一代代合肥经开人奋力拼搏的“精神名片”,而这无疑是合肥经开区一路进阶的最强动能!

(责编:关飞、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