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本网原创

创业安徽之星丨张晓玲:14年创业路,创新是面对困难的坚定选择

2024年01月02日09:44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合肥1月2日电(记者韩震震、陈若天)从返回乡镇创办柳编企业,到把企业搬进开发区;从单一从事柳编制作,到柳编、木制品多元发展;从增加工艺品附加值,到主导制定国家行业标准、安徽省地方标准……回望13年的返乡创业历程,每次面对困难,创新都是张晓玲的坚定选择。

泡桐木经过设计加工后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

泡桐木经过设计加工后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

抢抓新机遇,80后返乡创业

“很多柳编和木制品放在户外使用,容易发霉腐烂,我们经过研发使用特殊材料和涂层,可有效避免产品的氧化发霉,很受客户欢迎。”近日,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经开区,在天亿工艺品有限公司内,80后董事长张晓玲拿着企业的“多功能防蚀灯笼”向记者介绍道。

张晓玲是山东青岛人,大学毕业后在浙江做外贸出口,2010年来到爱人老家阜南县,开启了夫妻创业之路。

“当时工艺品很受国外消费者欢迎,但大多是陶瓷、铁艺等,柳编出口不多。阜南有制作柳编的传统,编织精巧又绿色环保,我们觉得这是个新的机会,就决定回来创业。”2010年初,在阜南县黄岗镇,张晓玲夫妇创办企业从事柳编制作,并在当年秋季的广交会上,收获了100多万美元的国际订单。

创业之初就打开销路,虽然每天都很忙,但张晓玲感觉非常开心。伴随阜南柳编走向国际,最初两年,他们的企业产值每年都会翻倍增长。2012年,为了扩大生产,他们进入阜南经开区,并于2013年6月成立阜南县天亿工艺品有限公司。

琳琅满目的木制工艺品。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

琳琅满目的木制工艺品。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

创新解难题,企业转型升级

企业规模大了,面对的困难也越来越多。

“经营管理挑战很大,产品创新更是刻不容缓。”张晓玲说,当时做柳编出口的逐渐多了起来,产品同质化、利润降低等问题随之出现,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她决定进行更多的产品创新尝试。

2014年年初的一个展会上,张晓玲偶然碰到一位客户,对方不是购买柳编的,只拿出一张图纸,问她能不能做出来。只有样式,不知道用什么材料做,也不知道怎么做,但她决定尝试一下。

回到阜南后,经过多方调研,当地随处可见的泡桐木,进入了张晓玲的视野。

工人正在雕刻木块。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

工人正在雕刻木块。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

泡桐不是名贵树种,在皖北很常见,但木质比较轻,以前没人用它做工艺品。没有先例可以借鉴,一切只能自己摸索,深入研究泡桐木质,一点点琢磨加工工艺,凭着一股韧劲,张晓玲带着员工按客户要求做出了样品。

样品发过去后,对方非常满意,这让张晓玲非常开心,但接下来她又开始犯难。客户下了很多订单,但受技术、设备限制,产品生产完全跟不上。

怎么办?张晓玲的答案还是创新。她先后与江苏、安徽多个高校院所合作,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解决企业在生产、研发和管理中遇到的难题。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2016年,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张晓玲的公司逐步实现转型升级,发展迈入了快车道,2022年产值达到1.7亿元。

工人正在处理泡桐木。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

工人正在处理泡桐木。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

主导标准制定,助力行业发展

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张晓玲从柳编行业的同行者,变成了泡桐实木工艺品的领跑者,提升普通泡桐木的附加值,犹如点石成金,为更多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给行业发展贡献力量,2018年以来,在张晓玲的倡导和主持下,阜南县天亿工艺品有限公司先后主导制定国家行业标准《木制工艺品摆件》《吊篮椅》,以及安徽省地方标准《桐木材热处理与纳米防腐复合技术规范》。

“主导制定一个标准,需要得到大家的认可,那这个标准就必须科学合理,很多技术数据,都必须经过反复实践、研讨、修改,才能最终通过,可以说是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的。”阜南县天亿工艺品有限公司经理臧鑫说。

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张晓玲也在带动更多人一起前行。

近年来,她带领企业通过“心与心愿、企业帮办”“一企帮多村”等形式,结合企业自身特点、产业与专业特长,进行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技能帮扶等,在阜南县共建立帮扶车间4个,辐射7个乡镇,带动近40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企业发展的路还有很长,我们还会坚持创新,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把阜南柳木文化品牌擦得更亮,带动更多乡亲父老增收致富。”张晓玲说。

(责编:关飞、李阔)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