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五美”集成 打造“山水茶道”徽风皖韵产业示范带

从“一片美”到“全域美”,泾县创新实施乡村振兴“11442”行动计划,以“五美”集成,彰显徽风水韵,系统打造“山水茶道”徽风皖韵产业示范带,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泾县样板”。
美丽公路,串联一路风景
率先提出“美丽公路”理念,建成美丽公路245公里。打造生态“廊道”。以“皖南川藏线”为纽带,沿途水墨山色,交织出皖南地区独特地里风貌,孕育出月亮湾风景区和水墨汀溪风景区两大旅游目的地。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精改造微提升”,完善旅游景观公路,打造“皖南川藏线”生态“廊道”,实现旅途即风景。
联通人文“走廊”。着力徽文化传承,重塑人文“走廊”,串联起宣纸制作技艺、龙窑制陶技艺、油纸伞制作工艺、宣笔制造技艺、花砖制作技艺等非遗文化,连接起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查济古民居、桃花潭等人文景点,铺成极具泾县特色的“徽风皖韵”。
重塑精品“环线”。全力打通榔茂路,闭合全域旅游最后一块拼图,打造环线旅游线路,实现全域景点一线贯通,“一步一景”快进慢出的旅游格局初步形成。
美丽河湖,点缀一“夏”清凉
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保护水生态。实施“全流域、小节点”综合治理,严实“三防”抓实“青弋江禁捕”工作,定期开展青弋江全流域增殖放流,加强扬子鳄栖息地保护,每年野放200余条。
延伸水业态。以“水”为卖点,打造两款极具地方标识的矿泉水产品,开放安全水域,大力发展亲水体验游,漂流项目成为游客的钟爱,听潺潺水流,吃农家土菜,为500万人次游客进“泾”赶“烤”,带来一“夏”清凉。
做强水文态。加快青弋江沿岸章渡吊栋阁修复工作,加快河流小节点整治,打造幕溪河群众文化广场,为群众提供健康休闲生活方式。以水为媒,成功举办泾县桃花潭第十届龙舟赛。
美丽村庄,提升品质生活
着力村庄“复兴”,由表及里打造和美乡村,全县现已建成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34个、提升村22个。
农房变民宿。已建成规模达900余家的“徽风皖韵”民宿群、精品民宿超100家。对3个“空心化”村落进行改造,打造高端民宿集群项目,增加村民收入300余万元。
村落变景区。培育传统村落4A级景区5个、3A级景区3个,游客接待量占全县总量75%以上,村均集体经济收入是全县平均水平的1.69倍。
文化变产业。打造宣纸、宣笔、红色等研学旅游村13个,首批省级特色小镇-中国宣纸小镇一期9月份对外开放;与中央美院等200余所高校合作打造写生创作基地,上半年查济村接待写生游客6.1万人次。
美丽庭院,涵养一院时光
把“美丽庭院”建设作为承载家庭幸福、提升美丽乡村品质的有效载体。让经济文化走村入户进庭院。
“庭院+文化”。让将美丽庭院成为乡村文化“重要阵地”,通过群众会、板凳会、庭院会,推动泾“彩”议事、善治“泾”点子、和美“泾”乡风、好人“泾”宣讲等群众活动的开展,以“小家”带“大家”,以家风促村风,形成“户户争创、人人争先”的良好氛围。
“庭院+经济”。积极推动“庭院经济”发展,为乡村群众开拓展现乡村发展活力的平台。在庭院内发展夜市经济、凉棚品茗、亲水游乐,进一步拓展了乡村业态的发展空间,为游客带来更多样化的乡村时尚体验。
“庭院+展台”,为农产品推介提供较为多样的平台,旅游的发展加速农文旅深度融合,以茶叶、宣纸为主的农图特产品与民宿“联姻”推动“门廊经济”成熟,仅茶叶一项每年带动销售近20万元。
美丽经济,集成产业之美
根据“串联一路风景,融合一片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的发展思路,聚合美丽公路、美丽河湖、美丽庭院、美丽村庄集成优势,实现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出了“山水茶道”徽风皖韵产业示范带。
农业产业集群。全县70%的标准化良种茶园分布在“皖南川藏线”生态旅游“廊道”沿线,培育出泾县兰香、涌溪火青两大茶叶品牌,形成较为完善茶叶交易市场。茶叶综合产值预计将突破20亿。沿线蔬菜产业、水果采摘园为民宿和旅游提供丰富农产品和采摘体验。
文化产业交织。皖南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红色印迹馆、美丽公路馆、幸福路馆、宣纸文化园、黄田古民居分布于“皖南川藏线”。沿途4家文创店持续“上新”,着力开发农文旅结合的文创周边,不断将农文旅融合的指数转化为群众的增收指数。
旅游产业互融。以月亮湾风景区、水墨汀溪风景区、宣纸文化园等景点成为游客网红打卡地,上半年“皖南川藏线”沿线接待游客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49.88%;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7.39%。(李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