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明虎:情系百姓三十载,不忘初心普法路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沿着安徽省霍邱县长集镇的主干道往南走,是崔明虎工作的地方——长集镇司法所。毕业刚被分配到长集时,崔明虎还是个20出头的小伙。凭借着对司法工作的热爱和责任心,他在这片土地上扎根了三十余年。
“崔所长对待案子非常负责,不少农民工工资都是他帮忙讨回来的。”谈起崔明虎,百姓们赞不绝口。2020年,崔明虎因杰出的工作成就,当选为全国模范司法所所长;2022年代表六安市司法所参加人民调解技能竞赛,六安代表队获得第一名,其个人获得三等奖。从业30余年,获得众多荣誉的崔明虎在司法工作上有着自己的独特经历。
崔明虎(左)。霍邱县委宣传部供图
协调——化解十二年纠纷
“说起长集司法所典型的案件,就不得不提到39户人民群众的两次‘红手印’”崔明虎说道。这一事件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当时的长集镇长塘稍村的村民以镇里的珠辉塘和轮窑厂为生,随后长集镇在原珠辉塘土地上建起了现代农业产业园,随着产业园效益的不断提高,部分村民有了新的想法,其中39户村民认为产业园的土地属于村民组,于是联名上诉,要求从中分得利益,于是有了诉求材料上的第一次红手印。
往后的十年间,群众和产业园间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解决,甚至到了双方代表在一起不超过五句话就会争吵的地步。刚接到这个案子,崔明虎感到非常头疼,“每次见面,村民们都在吵,不知道该怎么办。”在去年4月的首轮调解中,群众依然不满意提出的解决方案,使调解多次陷入僵局。
为了了解村民们的真实想法,崔明虎协同司法所其他成员成立了联合调查工作组,与村民们坐在一起,从心底拉近和群众的距离。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两个月后,双方终于达成和解,39户群众在和解书上按下了“满意”的红手印。
沟通——收回八年“血汗钱”
2015年,霍邱县长集镇火车站进站道路旁边的绿化需要进行改造,杭州之江市政建设有限公司揽下了此项工程,并交由霍邱本地的村民王某负责。为了完成绿化工作,王某注册了园林绿化公司后,招募了28名长集本地的农民工。工程结束后,由于王某经营不善,注册的公司成了空壳公司,王某被列为失信执行人,下落不明。直到2023年,这28名农民工的工资也未兑付。
崔明虎得知此事后,想通过有效途径帮助农民工讨薪,却遇到了难题:首先,拖欠工资未经结算,欠款数额无法确定,缺乏有效证据。这些农民工都是一些60岁以上的老人,没有结算清单,也没有工资欠条;另外,王某下落不明,而且是失信被执行人,无法到场。这使得农民工的“讨薪之路”困难重重。
长达8年的拖欠,加上公司方当事人的失联,农民工自己都没想过能把这笔钱要回来。
崔明虎却不这样想,他觉得农民工的权益必须要得到保障,这笔钱一定要尽力追回。在多方合力下,司法所决定采取“党建+信访”的信访会商机制,成立了信访化解专班,来共商解决措施。在多方调研、多次走访之后,崔明虎将目光从失信人王某转移到之江市政建设有限公司身上,最终之江公司以捐款的方式解决了这笔群众已经8年没有拿到的工资款。
崔明虎(左二)为农民工发放工资。霍邱县委宣传部供图
2023年6月1日,霍邱县长集镇28位农民工拿到了本以为“打水漂”的工资。在清偿发放仪式上,他们点验着现金,淳朴的脸上写满欣慰,崔明虎也露出了笑容。
一晃30多年过去了,对于未来的发展,崔明虎表示:“我还是想做点什么,争取把长集司法所建设成为全国模范司法所。”这不仅是他对自己基层工作的总结,也表明了他情系百姓的初心始终未变。(陈冰冰、王学染)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