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王启荣代表:借东风强内力 宿州“融长之路”再提速
人民网北京3月8日电(吕欢欢)四年前,安徽省宿州市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正式一员,实现了“旁听生”到“正式生”的转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各展其长。作为皖北地区加速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舞台上,宿州又将如何舞出自己的精彩?
对此,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宿州市市长王启荣表示,“‘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是宿州发展的题中要义,将奋力扬长、全力补短、加力追赶,激发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全国人大代表、宿州市市长王启荣。宿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拥抱一体化 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
作为被打造中的皖北开放新高地,宿州在加入长三角一体化“大家庭”后,蹄疾步稳见成效。
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推动下,宿州连续十年实现百亿元级增长、顺利突破两个“千亿元”大关,也是安徽省唯一连续4年获省政府稳增长贡献奖的省辖市。
特别是在集聚区打造成为长三角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的优选地上,宿州发挥区域叠加优势,在产业承接上主动当“标兵”,各类要素向宿州流动集聚。
王启荣介绍,近些年依托区位、资源、人口、市场“四大优势”,宿州聚焦“提质、扩量、增效”构筑产业硬支撑。
其中,宿州探索建立了产业链供应链保障清单、替代清单和供需对接机制,宿徐毗邻区建设高点起步,宿徐现代产业园、张江萧县高科技园扩容升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提档升级。
仅在2022年,宿州利用省外资金突破千亿元,增幅安徽省第一;利用沪苏浙资金在建项目308个,到位资金655.2亿元。
同时,宿州主攻“长三角”,全力招商引资,聚力招才引智,把“双招双引”作为一体化的强劲引擎。
早在2021年12月,为了拉近长三角区域的“时空距离”,宿杭便携手“共建”,两个因隋唐大运河而兴的城市再次“牵手”。
在此背景下,两地开展各级交流对接活动280余次,去年43名互派干部已到岗到位,宿州也得以率先在安徽省与杭州市所辖县区建立结对合作关系,打造成杭州产业外溢新腹地。
以上实践表明,宿州“一体化”的合力正越来越强,“高质量”的成色也越来越足。
聚焦硬实力 奏响区域发展强音
如果说,把握机遇,是宿州由“旁听生”到“正式生”的重要变量,那么从“正式生”到“上进生”,这座城市显然还蕴藏着无尽的发展势能。
但宿州经济总量、发展质量与江浙发达地市相比有不小差距。王启荣认为,当前各地从“出海抢单”到“跨域抢人”,各大区域经济板块纷纷放出“大招”。除了主动对接,推进理念链接、产业链接外,宿州还必须要修炼好“内功”,让实力“厚”起来。
解锁其中的密码,便是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宿州跨越赶超的第一动力、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目前,宿州高企数量由2017年的85家增至2022年的360家,年均增长33%;2022年,新建成6万平方米数据中心,安徽首个5G连片试验区已成规模;科技特派员从2017年的322名,增长到2022年的1232名……
城市含“科”量持续提升,如何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王启荣直言,科技创新就是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自强道路。
“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行动,力争到2024年,宿州的高企数量达到500家;“培、引、育”优秀人才,确保今年省(市)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突破35个;积极对接合肥、上海张江综合性科学中心及G60科创走廊,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着力实现从要素投入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的根本性转变。”
如此一来,宿州通过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一体协同,不断促进要素流动,许多无形的“断头路”自然会被打通。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实施 “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皖北振兴等重大机遇叠加,政策效应也将在宿州逐步释放。王启荣表示,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宿州将更主动靠上去,更积极融进去,借外力、强自力,继续挥毫书写气势恢宏的“开放融合”大文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