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本网原创

花开五朵·安徽红

基因红丨安徽究竟有多红?

宫礼 常国水 汪瑞华
2021年07月15日11:19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翻开风云激荡的“红色安徽”,你会发现:

这是一片血染的土地,信仰如磐,筚路蓝缕;

这是一片奉献的土地,可歌可泣,壮丽辉煌;

这是一片改革的土地,敢闯敢试,敢为人先;

这是一片奋斗的土地,初心不改,勇毅前行。

血染的红 红得热血沸腾

在金寨县梅山镇的一处山岗上,矗立着一座高24米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它既是金寨县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安徽百姓心中永不磨灭的丰碑。

2016年4月24日,细雨霏霏,正在金寨县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总书记深情地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金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土地革命时期,有12支红军队伍在这里组建;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大别山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金寨是一片由革命先烈鲜血染成的红色热土。在漫长的革命年代,这里有10万多英雄儿女参军参战,走出59位开国将军,是全国知名的将军县,11000多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可谓是“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

金寨县光辉灿烂的革命历史,是红色安徽的缩影。细数安徽的革命历史,历历在目,刻骨铭心。

合肥市渡江战役纪念馆。人民网 张俊摄

抗日战争时期,安徽是新四军抗日的重要战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华中抗战的指挥中心。1938年8月,新四军军部进驻泾县云岭,中共中央东南局亦随军部迁入。安徽泾县成为全国各地立志抗日的热血青年向往之所。

解放战争时期,安徽是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主战场,是夺取全国胜利、埋葬蒋家王朝的前沿阵地。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中,英雄的江淮儿女,在“一切为了前线”的口号下,全力以赴、奋不顾身地做好支前工作,保证了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

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渡江战役总前委就驻扎在安徽肥东瑶岗。1949年4月20日,百万雄师在千里江线上强渡长江,一举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当局“划江而治”的迷梦。

这些经典红色记忆,承载着一段段栉风沐雨的岁月,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襟江带淮、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红色安徽,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

“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人民网 王晓飞摄

奉献的红 红得热泪盈眶

2020年7月20日,是安徽省阜南人民值得铭记的一天。

当天8时32分,接国家防总命令,“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开闸泄洪,顷刻间,滔滔洪水奔泻而下。十几个小时后,下泄的洪水淹没蓄洪区的4个乡镇,涉及群众近20万。

王家坝闸所在的阜南县王家坝镇紧邻淮河,历史上,淮河水患频发,沿淮地区特别是阜南蒙洼行蓄洪区长期受水患影响,百姓贫困程度较深。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1953年,王家坝闸建成。近70年来,王家坝闸在13个年份16次开闸蓄洪,阜南人民用舍小家为大家的实际行动,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王家坝精神。

同样是为了根治淮河水患,从1952年1月开始,位于大别山区的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水库先后开工建设。在修建水库的过程中,曾在革命战争年代做出巨大牺牲的金寨人民再次舍小家顾大家,金寨县10万多名群众抛下有着深厚感情的家园故土,移居到高寒深山,他们眼看着10万亩良田、14万亩经济林和3大经济重镇沉入水底。

1958年,“沟通三河,横贯皖中”的淠史杭灌区工程开工,工程之艰巨,前所未有,世所罕见。每日正常上工人数50万人、最高80万人,创造出堪称“人间奇迹”的治水史诗。

今天千里淮河的安澜,离不开阜南20万蒙洼人民的奉献,也离不开金寨10万水库移民的大义。

安徽淮南、淮北两市因煤而建,缘煤而兴。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这两座能源之城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最辉煌时期,长三角地区每用4吨煤,就有1吨来自淮南;上海每用6度电,就有1度来自淮南。“煤炭是工业的粮食”,两淮煤电的发展,成为华东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两淮煤电人用“燃烧自己,点亮他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中国工业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新中国的建设史上,朴实无华的安徽人民用无私奉献铸就了一座座不可磨灭的精神丰碑,值得后世敬仰。

凤阳县小岗村。人民网 王锐摄

改革的红 红得激情澎湃

立夏,走过费孝通题写“凤阳县小岗村”字样的牌坊,友谊大道两侧的红灯笼高高挂起,象征着日子红红火火。

种粮大户程夕兵看着已经泛黄了的麦田,对今年的收成心里有了底:“根据这长势,保守点估算,亩产400多公斤不在话下。”

40多年前,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签下了一份“生死契约”,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小岗村“当年农家”院落,了解当年18户村民按下红手印,签订“大包干”契约的情景。总书记感慨道:“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

“大包干”让农民“跨过温饱奔小康”,小岗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锻造出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

在小岗村,说到金昌食府,大家都知道,这是当年按红手印的严金昌开的农家乐。前些年,老严想通了“土地流转”的好处,把当年冒着风险分得的30多亩田地都流转出去,和孩子们干起了三产:办农家乐、开小超市、从事旅游服务……一家人不再“土里刨食”,身份从农民变成了老板,收入也是蹿出了一大截。

老严开农家乐,这仅仅是小岗村在新时代改革发展中的一个缩影。虽然“大包干”那一代人已经到了古稀之年,但小岗精神却一直在延续。

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

21世纪伊始,安徽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并于2005年宣布全省取消农业税,比全国提前一年。

2015年,安徽在全国率先启动省级深化医改综合试点,作为首批4个深化医改综合试点省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深化药品采购供应制度等一批“先行先试”的做法,为全国医改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

2017年,安徽又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林长制改革。截至2020年,全省共设立各级林长5.2万余名,带来最大的变化就是实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守护了绿水青山。

安徽,从来不缺乏改革的精神,这里是一方勇于革新的热土,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县域医共体实现县(市)全覆盖、全面推行“皖事通办”平台……一次次引领风气之先。

2020年9月24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建设,更是掀开了安徽省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新篇章。

2017年,安徽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林长制改革。人民网 王锐摄

奋斗的红 红得满腔激昂

如果说安徽的革命是血染的红、付出是奉献的红、建设是改革的红,那么,新时代的科技创新则是奋斗的红。

五年看头年,起步很关键。

今年正值“十四五”开局之年,在4月26日开幕的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60个科技“双招双引”和大院大所合作项目实现签约、集中展示科创成果487件、共发布科技成果1043项。

此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不是安徽尖端科技产品的第一次对外亮相。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项目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安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相继跻身国内国际先进行列,“安徽智造”蜚声海内外。

因红色文化,安徽让人印象深刻。如今,新一轮的科技创新热潮,让江淮大地变得更红了。

2017年初,合肥获批成为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后,安徽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

俯瞰安徽创新馆。人民网 张俊摄

“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成功,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柔性可折叠玻璃、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加速器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进展……

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上天、智能语音技术站上行业制高点、世界最薄的玻璃问世……在创新之路上,安徽一次次刷新进步的前沿。

放眼安徽,科技创新在体系建设、支撑能力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表现,均可圈可点。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210家,省重点实验室17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34家、院士工作站62家。

如何继续打好科技创新这张牌,让科技创新在区域发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安徽省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作出了“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安徽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的决定,并深入实施科教兴皖、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高原”“高峰”相得益彰、创新创业蓬勃发展的科技强省。

岁月不居,初心不改。

“十三五”期间,安徽全省生产总值从2.38万亿元增加到3.87万亿元;48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得到解决;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9%和9%;2021年第一季度GDP排名全国前十。 

点击查看专题

(责编:关飞、宫礼)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