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 生产 生活 合肥产城融合的新探索

【查看原图】

华侨城空港国际小镇中央水岸过程效果图。吴文艺提供

从城市诞生的那一刻起,人类就在不断地发明城市。就像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瑟在《城市的胜利》中说:“城市是我们最伟大的发明,那么它应该有可能被重新发明。”

与其说,我们要重新发明城市,不如说,是科技变革推动我们重新理解和诠释“以人为本”,从而推翻所有的固有概念,站在信息技术的最前沿,去创造前所未有的城市。

在科教之城合肥,下一个关于未来知识城市的大胆构想,正在走进现实。它的名字叫华侨城空港国际小镇。

产城融合 城市的吸引力

过去几十年里,合肥工业和技术的发展成为了建设未来知识城市的基础,产业不断聚集,空间功能明确,新桥科创示范区在这样的趋势里脱颖而出,一个产城融合的国际小镇也将从这里破土。

在产城融合的空港国际小镇,产业和城市休戚相关,但仅仅有产业,没有生活,对“人”的吸引度仍然是不够的。

当华侨城遇上空港国际小镇,这个毗邻合肥新桥国际机场的小镇,就绝不满足于做一个国际航空客货运的重要港口。它更大的野心在于汇合科技、产业和文化,重新创造一个“微创”未来城。

最好的方法是在这个9.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一个可扩展、可扩散、可预留的城市。在这个江淮分水岭,可以看到跨界的融合,功能的交互,人们将同时拥有生产、生态和生活。

这里所有的产业空间、商务办公、文化娱乐和休闲生活空间,都被一条蜿蜒的水道、流动的清波串联环绕。

每个办公组团之间,通过内部围合出一个个“院子”,不论是洽谈、会客,还是休憩、会议、头脑风暴,都享受这5%共享空间。甚至连屋面也被纳入第三空间的范畴,连通的屋面系统给人留出了大量的非正式交往空间,对于从事科创、文创的人来说,这种空间无疑能增加思维碰撞、创新交互的密度。

去中心化的空港国际小镇,也不会把资源与配套强力积聚在一点,它们以一种四面开花的共享姿态,出现在这9.2平方公里的各个地方,核心区域、东南角、西南角、门户、水岸……

华侨城空港国际小镇一号地块。吴文艺提供

自然之境 办公空间的创造力

作为整个空港小镇的西南门户,1号地块嵌入整个微创未来城,在自然-连通-交互的理念指引下,落地于此的企业展研中心、创智公园、上下游企业办公,将为这个科教高地孵化层出不穷的创意。

风景渗透在一号地块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里,除了地面的景观植被,伸展露台、屋顶、人行通道、低处的灌木、中间的阔叶林树木、沿楼而上几乎覆盖各个角落的茂密花木……让这里不像是景观繁盛的园区,更像是生长在森林里的园区。

企业展研中心、创智公园、酒店,上下左右都被宽阔的绿地环绕。为了让自然更大程度地融入人与建筑,企业展研中心仍以宫格为基本单位,错落排布在空港国际小镇的核心区域。由广场及绿地组成的景观轴线贯穿其间,直通办公楼,企业展厅则以庭院形式列于两侧。企业展厅外幕墙与四周自然浑然一体,办公楼外观用更大面积的玻璃立面,与公园景观联通。

若单看一号地块里的酒店,似乎和所谓商务颇为不符:每一处休闲露台、每一扇窗外、每一幅向外的视野、每一束投向它内部的目光里,都映入了自然的生机勃勃。潜心设计的自然之境,让它更像是悠闲的度假之所。但站在高处俯瞰,这样的绿意盎然又和企业展研中心、公园浑然一体,似乎创新、自然与灵感,生来就该如此融洽。(吴文艺)     

(注:此文属于人民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2021年04月16日17:02
分享到:
(责编:刘颖、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