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1℃】打造“安徽样板” 守护绿色江淮

 赵越

2021年01月31日09:33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全省PM2.5平均浓度下降2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2.9%,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森林覆盖率30.22%,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安徽省率先探索实施的林长制走向全国……“十三五”期间,安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2021年安徽省两会上,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不少词句频频出现,代表委员也纷纷围绕这一话题,交流观点,提交建议提案。

今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四五”期间要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开展蓝天碧水净土、温室气体减排等生态环保重大工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江淮美好家园。

作为“三大污染攻坚战”一个重要攻坚对象,土壤污染不仅影响生态环境,还危害着民众“舌尖上的安全”。

“土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以最严格的措施保护土壤。”在今年两会上,来自农业战线的安徽省政协委员杨增权,连续第三年围绕土壤健康问题向大会提交提案,就土壤治理与保护鼓与呼。

杨增权建议,首先要全面强化细化土壤污染防治属地责任、主体责任和行业监管责任;其次要严防污染次生灾害发生;再次要构建多渠道投入机制,在争取中央专项资金同时,加大省市县各级财政投入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

俯瞰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合肥市包河区供图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继续推进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这让我感到振奋。”安徽省政协委员宋春红今年带来了“关于加大环巢湖十大湿地建设政策支持”的提案。

他认为,巢湖是长江重要支流、国家重要湿地,其生态服务能力直接关系到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

宋春红建议,国家层面上将环巢湖湿地修复项目纳入“十四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实施方案重大项目;省级层面加大对巢湖流域湿地生态补偿;同时,他还建议安徽省相关部门成立专家组对环巢湖湿地保护修复、科研监测、湿地生态产业发展、品牌宣传策划等方面给予支持。

提及生态文明建设,就不能不提“林长制”。2017年安徽省试点探索实施林长制,随后,林长制在全省推开,如今,已走向全国。

2018年,首批试点城市安庆着手推动林长制立法,出台《安庆市实施林长制条例》,并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将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和有益经验上升到地方性法规的高度,让保护林业资源从“有章可循”到“有法可依”。

“加快林长制立法,以林长法促林长制,恰逢其时、势在必行。”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庆市政协副主席王晓辉说。

对此,王晓辉建议,要根据安徽省不同时期林长制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不同区域类型新任务,以问题为导向,突出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责任不实、执法不严等问题,补齐制度、政策等短板,从法律层面进一步压实林长主体责任。

滁州来安,池杉湖已经成为长江下游沿江地区鸟类重要的集中栖居地。吕华 摄

随着安徽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实施生态保护合作,推进长三角地区生态保护一体化进程,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安徽省特别是‘两淮’作为华东重要的能源基地,每年向长三角地区输入大量的清洁能源,但同时也带来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安徽省人大代表、美亚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长庚说,应当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具体层面上,吴长庚建议,建立长三角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大气污染、土地塌陷等生态环境的治理;健全长三角一体化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出台区域内绿色低碳发展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不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责编:金蕾欣、张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