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利辛农商银行“十项措施”落实惠民惠农政策

2021年01月14日09:52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2020年以来,安徽利辛农商银行抢抓机遇,深入落实国家惠民惠农政策,围绕支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紧盯新兴产业、重点企业和优质信贷客户,找准战略与本县、本行工作的切入点,通过采取“十项措施”,大力实施普惠于企、创新为企工程,实现信贷投放重点转移、信贷产品有效创新,为“着力构建具有高度适应性、创新性、普惠性、可持续性”的金融服务体系贡献利辛农金力量。

抓学习研讨,凝聚全行思想。及时召开党委专题会议、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党委扩大会议和党委包点片区支行会议,组织参会人员围绕“着力构建具有高度适应性、创新性、普惠性、可持续性”的金融服务体系的主题,开展专题研讨。举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专题部署动员大会,解读文件讲话精神,吃透政策实质,细化落实工作措施,进一步明晰工作思路,为践行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指引。

坚守市场定位,服务当地实体经济。利辛农商银行始终坚持支持“三农”、支持小微企业、支持民营企业的信贷投向不动摇,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农村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推进信贷回归本源、支持实体经济、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目标,切实巩固支农主力军地位。坚持小额分散的经营定位。降低大额贷款投放比例和户均贷款余额,坚持“小额、分散、安全、效益”的经营定位,有效规避行业、额度、区域、群体等集中风险。

深度开发市场,拓展业务发展空间该行瞄准农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深耕细作农村市场,进行名单式跟进。主动对接美好乡村建设、土地承包改革、农民财产权确立、新型经营体等项目衍生出的新信贷需求。积极推进小微市场。筛选“天眼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名单,建立走访台账,登记客户需求。对客户进行分层跟进,存量客户定期维护,意向客户及时对接,潜在客户多次走访,通过服务保存量、拓意向、抓潜在。延伸对接企业的上下游产业,进行客户组合营销,进一步拓展小微市场。

调整信贷投向,优化信贷资产结构该行不断加大对“银政担”“商家乐”“速贷通”“安居乐”“二手房按揭”“船舶贷”“助学贷”等现有较为完善的贷款品种的营销,做优做强特色产品,提升传统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审慎开展第三方监管业务,大力拓展保证保险、应收账款质押、产业链核心企业保证等特色担保方式,有效解决担保难的瓶颈问题。积极开办“劝耕贷”“两权抵押贷”“全家乐”“军属乐”等业务产品,着力推进自然人贷款,创新信用及担保方式,完善贷款品种,满足自然人生产、生活、消费等各方面的信贷需求。全年主推“金农信e贷”线上产品营销,单列授信及用信计划,按季度开展线上产品营销竞赛活动。同时,开展阶段性“商e贷”“企e贷”信贷营销活动,全力推行线上产品。

各项措施并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下调信贷利率。2020年连续三次修订利率定价办法,下调贷款利率,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融资贵的问题。主动申请再贷款。主动申请人行再贷款资金,对企业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运用政策工具,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结合“百行进万企”、“四送一服”等活动,积极走访企业,宣传人行两项政策工具,扩大宣传范围,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积极受理业务。对经营正常但暂时出现困难的企业,通过无还本续贷、展期等方式,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对无担保抵押但信誉良好且有发展前景的企业,积极发放信用贷款,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提高产业转移聚集区建设金融服务能力。加强与工业园区全面合作,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共享机制,强化主动授信意识,加强工业园区融资支持,从源头提供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好区域内银行机构协同支持,精准对接好产业转移带来的重点项目。加强与长三角地区银行机构业务互动与信息互通,学习先进经验,推动信贷流程优化、产品创新,在发展中培育适合产业转移聚集区建设金融服务能力。

持续支持普惠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根据小微企业建设、生产、销售的周期和行业特点,开发存货、应收账款、股权等有形资产及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抵质押方式,积极推广无还本续贷、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信贷产品,设定合理的授信期限和还款方式,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坚持“保本微利”原则,降低融资成本。

持续推进金融重点扶贫项目和工程。加大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等业务推广力度。积极支持“四带一自”产业扶贫工程,加大对农业产业园区、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带动贫困户稳定就业、脱贫增收,打造“银行+产业+贫困户”扶贫模式。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主动对接各级政府,做好对信用村新用户党建引领授信及投放工作。

加大制造业信贷支持力度。安排专项信贷计划和规模,显著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增速和总量,切实满足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有效融资需求。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积极推行税融通、银政担合作、信用贷款等融资方式,提高制造业获贷率。加大对战略性新型产业、专精特新企业、节能环保和科技创新等制造业企业的信贷支持,严控“两高一剩”等限制行业的信贷投放。(李晓刚)

(责编:刘颖、张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