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经开区:乘自贸东风打开成长新空间

2020年12月23日15:09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据中国经济新闻网报道  日前,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在合肥经开区揭牌。与此同时,两年前开工建设的研发中心竣工落成,新的制造基地开工建设,将建设规模更加完备的纯电动车型工厂,最大年产量预计可达35万辆。

  这仅是合肥经开区产业经济发展增速加码进程中的一道缩影。进入四季度以来,合肥经开区获批中部地区唯一“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蝉联“国家级经开区绿色发展最佳实践园区”……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经开区块的启动,赋予合肥经开区全新的想象空间。

  善借自贸区建设东风

  以往,合肥经开区一直被视为安徽第二产业最具活力的区域。随着今年9月安徽自贸试验区的获批,自贸试验区正在成为合肥经开区的新标签。

  合肥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张露表示,凭借“一园四区”,合肥经开区将加快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勇当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的核心区、合肥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引领区的先行者,全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搭乘自贸建设东风,合肥经开区激发出全新的禀赋与经济活力。数据显示,今年1—8月,合肥经开区外贸产业稳步增长,全区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314家,共完成进出口总额88.6亿美元,同比增长12.9%,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6.5个百分点,占全省(493.1亿美元,增速8.9%)、全市(238.3亿美元,增速14.9%)的比重分别达到18%、37.2%。

  正如合肥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秦远望所言,合肥经开区将“开启自贸时代大建设”。“自贸时代”的合肥经开区是一个更加开放和充满活力的经开区,充分发挥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优势,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产业创新中心引领区、对外开放样板区。

  唱响科技创新最强音

  “如今,自贸试验区建设的舞台更宽广了,我们要思考怎么去跳舞、歌唱,把科技之舞跳得更好看,把科技创新主旋律谱写得更出彩。”合肥经开区科学技术局(数据资源局)局长邵志理表示,“十四五”时期将以“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为主线,围绕产业、创新、新城三大功能,实施科技创新发展。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自贸试验区建设制度创新的核心举措之一。合肥经开区明确提出,将创新大院大所合作模式,引入市场化机制,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我们要充分把制度的红利利用起来,然后在这个层面上去更多地先行先试,突破性地创新。”邵志理介绍称,“十四五”时期将进一步提高创业服务能力,新建一批孵化加速载体,联合区内高校建设一批创客空间,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加速器”,支持社会资本利用闲置厂房、办公楼宇改造建设孵化载体。

  具体而言,合肥经开区将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深化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创新院建设,鼓励研究院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方面发挥作用,鼓励企业与高校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未来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

  邵志理透露,初步计划围绕双湖科创圈打造明珠广场生物医药研发核心区、环翡翠湖科技创新驱动轮、环南艳湖新兴动能培育轮、繁华大道科创服务带、锦绣大道产业育成带和产城融合多功能片区,高水准规划新兴产业孵化加速新高地。

  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力

  紧紧抓住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新一轮黄金机遇,合肥经开区提出“创新改革任务20条”,从科技金融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等重点领域加快推动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

  其中,推进科技金融创新,就包括扩大高企贷、科技贷、创新贷等应用范围,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重点开发适合科技型初创企业的泛金融类产品及融资模式。

  事实上,近年来,合肥经开区科技金融支撑功能日益增强。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合肥经开区设立了基金大厦,成立5亿元科技创新发展引导基金,新设立、参股及引进基金共36只,基金总规模达1190亿元。同时,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建立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推出“科技贷”“出口退税贷”“政保贷”等创新金融产品,搭建了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畅通银企对接渠道,现已有16家金融机构入驻平台。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支撑体系。”邵志理表示,将吸引创投机构加大对本地科技型初创企业投资力度,鼓励区内大企业开展天使投资,打造项目与创业资本对接平台。同时,支持科技金融产品创新,推进商业银行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高新贷”“科技贷”等金融产品服务,探索科技保险产品创新。推进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建立上市和挂牌企业后备资源库,开展准上市企业需求调查与辅导,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挂牌融资。(王彩娜 陈 军君)

(责编:马玲玲、常国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