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合肥】文化墙上探古今 诗画相伴叙幽情——千古流传

2020年10月09日08:48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七桂塘的浮雕文化墙诉说着姜夔赤阑桥遇知音的点点滴滴;黑池坝的“庐州印象”包容了庐州城内的地域民俗、饮食文化;三里街地铁口的“瑶海印记”讲述着老合钢、老机场的往事;大蜀山的红色浮雕记录着合肥军民众志成城奋勇抗日的不朽华章……一墙一文化,一墙一风景。一幅幅画面刻印在墙,犹如一张张电影胶片,将老合肥的故事串联在一起,让人似曾相识,在顷刻间又回味无穷。今天,合肥致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在美好蓝图下,新时代的合肥人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共同为建设更美好的合肥而努力奋斗。

三孝口处有三孝 七桂塘里话寂寥

三孝口是庐阳的中心,当然也是合肥的市中心。这里留下了合肥太多的故事,承载了这座城市珍贵的记忆。很多外地人在坐公交车和地铁时,听到“三孝口”这个站名,不禁总会多问一句,“为何要叫这样的名字”。其实从包拯辞官尽孝的故事中不难看出,合肥人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最大优秀品质,即为“百善孝为先”。三孝口的得名也与此有关。如今,香街上的一面文化墙就清楚记录了这段孝义佳话。

传说,很早以前,这里住着张家三兄弟,张梅,张柷,张松。据《合肥县志》记载,三兄弟的母亲去世,三兄弟在给母亲守灵时,由于邻居家突然发生大火,三兄弟没有离开母亲的棺椁,一直守在身边。之后三兄弟都因火灾去世了,唯独母亲的棺椁完好无损。当地的百姓知道这件事之后,都为三兄弟的孝而感动,因此这个地方就被命名为“三孝口”。一段传世佳话也体现了合肥人的善良和孝顺。

香街上的一面文化墙记录了三孝口的故事。

  从香街进去往里走,就可以看到七桂塘菜市场的标牌。老合肥人都还记得,七桂塘的由来和七棵桂花树有关。如今在这里,刻着一面流传千古的诗词佳句,还有当时赤阑桥边的一些景象。这些诗词的作者就是南宋著名词人姜夔,而他诗词里字里行间都是与合肥这座城市相关的故事。

姜夔一生孤苦,仕途不顺,但他却对合肥有着特殊的情感。相传,姜夔年轻时期曾寄居合肥,和家住赤阑桥边的琵琶女有着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合肥城南的赤阑桥畔环境优雅,垂柳依依。尽管他迫于生计奔走天涯,对合肥恋人却始终念念不忘。在之后几十年里共写了几十首情深意挚的诗词,形成一种别呈风采的怀人系列,在中国词史上构筑出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

  《送范仲讷往合肥》在这面墙上也有展示。“我家曾住赤阑桥,邻里相过不寂寥。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南宋时期的合肥是一座边城,宋金交战中,合肥曾两度沦陷,巷陌凄凉。作为当时著名的格律派词人,姜夔把合肥说成是曾经的“家”,可见这个地方至少曾给过姜夔一份家一样的温暖。也有人说诗中的“柳萧萧”就是当年与姜夔芳心暗许的两姐妹之一。他于这琵琶女姐妹究竟有着怎样的凄婉情遇,坊间也是众说纷纭。

还有一首《淡黄柳》云:“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如今,我们也可从姜夔的这些词中,了然一些南宋时期合肥的景色。

来源:文艺合肥

 

(责编:郭宇、关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