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聚力“芯屏器合”“集终生智” 打造“产业地标”

——“十三五”以来合肥新兴产业发展透视

2020年10月08日09:09  来源:合肥在线-合肥日报
 
原标题:聚力“芯屏器合”“集终生智” 打造“产业地标”

  世界产业风云变幻,创新合肥奋楫争先。

  “十三五”以来,合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抢抓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聚焦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打造城市“产业地标”,推动战新产业成为创新驱动的主引擎、转型升级的主抓手、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

  长鑫存储打破国际垄断;京东方研制成功全球最大尺寸超高清氧化物显示屏产品;华米科技全球智能可穿戴领域第二代人工智能芯片“黄山2号”发布;蔚来汽车高端SUV产品车身铝合金含量超96%,为全球量产车最高……“十三五”以来,合肥的战新产业产值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54%。“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连续3年获得国务院表彰激励。

  潮平海阔写华章。今日合肥,正以不凡的前瞻性和干事创业的魄力决心,坚持下好创新“先手棋”,聚力“芯屏器合”“集终生智”,实现“换道超车”,挺起先进制造的“硬脊梁”,奋力在高质量发展中闯出新路。

  群雄逐鹿,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壮大

  合肥是京东方最大研发和生产基地之一,疫情期间,线上经济迅速发展,京东方围绕首发、独供、小众等特点积极布局,教育平板、笔记本电脑和桌面显示器的出货量大幅提升。逆势发展的新兴产业,成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支撑,展现强劲韧劲和巨大潜力。

  京东方的发展,是合肥新兴产业稳健前行的一个重要缩影。京东方10.5代线、维信诺AMOLED 6代线拉动新型显示产业跃升;长鑫集成电路制造基地、晶合晶圆推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重镇崛起;科大讯飞从语音产业拓荒者到人工智能国家队;智飞龙科马、安科生物贡献抗击疫情的“合肥力量”……

  “十三五”以来,合肥强化大项目集聚带动,战新产业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由54.2%提高到88.9%,给人们带来诸多惊喜。

  一个个“产业地标”在这里林立——梯次培育逐步形成了3个国家级、7个省级、6个市级战新产业集群。2019年9月,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三个产业获批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合肥获批产业集群数量位居全国第四、省会城市第二,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方面,合肥市入选产业集群数量并列全国第一。今年,蔚来汽车中国总部落户合肥,德国大众21亿欧元入资江淮和国轩,合肥正在打造全国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之都。

  风正劲,帆高悬。如今,“芯屏器合”“集终生智”等更多的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合肥闪耀的名片,一批具有国内乃至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龙头企业拔地而起,作为高质量发展抓手,推动“合肥制造”多方位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技术的发展从来都没有边界,一直在不停地往前走。”清华大学教授魏少军坦言,多年来,合肥在发展新兴产业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做法,找到了一条正向循环的道路。可以预见的是,在持续不懈的努力之下,这座城市的未来将更加亮眼夺目。

  乘势而上,以创新为核久久为功

  合肥战新产业的迅猛崛起,并非朝夕之事,而是一场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持久战”。

  9月2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GII2020)》。报告对全球经济体中的热点“创新集群”进行排名并列出得分最高的前100名,中国共有17个创新集群上榜。合肥居百强榜第79位,比去年上升了11位。9月19日,2020中关村论坛发布会上发布的“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最新数据和研究成果显示,合肥跻身全球科研城市榜单前20位!

  创新,是合肥最强基因。“十三五”以来,合肥积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推动科技之花转化为产业之果,走活高质量发展“一盘棋”。

  产业链创新链互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添动力。五年来,合肥全力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构建由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平台、“双一流”大学和学科组成的创新体系。另外,还采取市校合作共建、股份制公司运营等模式,与清华、北大、中国科大、北航、哈工大等21家知名高校院所共建26个协同创新平台,协力推进成果转化创新。

  探寻合肥战新产业在“十三五”时期快速壮大的密码,不难发现,创新思维、长远眼光和坚定决心,成为这座城市在激烈区域产业竞争中勇抓机遇、乘势而上的新优势。今年,围绕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合肥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12条重点产业链,正式启动重点产业链“链长制”。

  “‘链长制’是一个很有效的粘合剂,能够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有效融合。”“‘链长制’的推行,可以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一些困难。”……在合肥许多新兴产业企业的掌门人眼中,“链长制”会成为合肥发挥独特制度优势、高效应对疫情冲击的有力一招。

  魏少军认为,合肥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有为政府的智慧。无论是“屏”还是“芯”,合肥市委市政府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充分利用金融手段,采取创新性的做法,推动产业高地崛起。下一步,如何将“芯屏器合”集合起来形成整体优势,将一颗颗“珍珠”串成一条“项链”,更需要政府动脑筋和下功夫。

  精准施策,站高谋远做优产业生态

  智者谋势,弈者谋局。

  市发改委负责人表示,在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做优产业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合肥市围绕新兴产业,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人才环境等多方面,推动资源集聚、政策集成、力量集中,加快形成自行调节、相互促进、协调适配的良好产业生态,助力新兴产业实现“加速跑”。

  “十三五”以来,合肥精准制定“综合政策+专项政策+金融产品”的全方位政策体系。在综合政策方面,合肥出台“高质量发展30条”政策、“三重一创”政策等,每年拿出100多亿元“真金白银”支持产业发展。

  在专项政策方面,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合肥出台“中国声谷”、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光伏、线上经济等专项政策,2019年安排近20亿元支持企业培育、项目建设、平台建设等关键环节。对战新产业重大基地、重大专项、重大工程,市财政专项切块支持。

  在金融产品方面,积极通过专利权质押快贷、投联贷、银团贷款、市场化债转股等适应科技型企业“轻资产、高成长”特点的一系列专项产品,为产业集群重大项目建设提供独特的科技金融解决方案,2019年累计授信额度611.95亿元,2019年末贷款余额498.4亿元。

  据介绍,“十三五”以来,合肥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投资重大项目建设,实现技术和产能的突破,创新“产业基地”+“产业基金”联动模式,比如聚焦新型显示产业基地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成立半年就完成基金决策项目15个。

  海纳百川聚人才,在营造“养人”环境上,合肥坚持“城市养人”“科研引人”,出台“创新之都20条”和战新产业“333”人才集聚工程实施意见,配套制定“国内外顶尖人才引领计划”等34项实施细则,形成既“顶天立地”又“铺天盖地”,覆盖各类别、各层次、各发展阶段的人才政策体系。近几年,全市累计投入就业创业资金50亿元,每年近10万名高校毕业生来肥就业,累计引入国内外顶尖产业高层次人才近2000人,“两院”院士12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00人。 ·陈思 记者 苏晓琼·

(责编:苏恒、常国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