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喜收割人正忙 稻花香里心徜徉

2020年09月19日09:34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QQ截图20200919084521

  秋分时节,五谷丰登,瓜果飘香。

  据合肥晚报消息 在这样一个硕果累累的季节,我们即将迎来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之年,特别是在经历新冠肺炎疫情和严重洪涝灾害冲击下的这一年,丰收来之不易,意义非同寻常。

  本报从今天起推出“庆丰收 迎小康”专栏,讲述广大农民庆丰收、享丰收,迎小康、话小康的故事,聚焦特色农业、农村电商、直播带货、休闲旅游等多渠道助农丰收脱贫的举措、成效,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

  又到了丰收季。从江淮分水岭,到巢湖湖畔,丰收的喜悦在庐州大地铺洒开来,广袤的土地上,一派忙碌的收获景象。

  农业结构更优、生产更绿色、质量更高,新型经营主体逐渐成长,成为即将到来的农民丰收节最深厚的底蕴。

  调整产业结构

  走出致富新路

  9月18日上午,记者在长丰县杜集镇义合村看到,金色的水稻铺满大地,颗粒饱满的稻穗,迎着骄阳随风摇曳,沁人心脾的稻香扑面而来。

  义合村党总支书记朱培告诉记者,眼前这片水稻是今年6月栽种的,大约在国庆节期间就可成熟。

  义合村有8600亩水稻,朱培预测,今年每亩产量在1200到1300斤左右。“今年夏天的雨水,对我们这样一个地势高、缺水易旱的地方来说还是很宝贵的,我们今年的农作物肯定能大获丰收。”朱培告诉记者。

  杜集镇地处江淮分水岭脊背,地势高、水路长,缺水易旱。义合村,号称长丰县的“摩天岭”,位于长丰、定远、肥东三县交界处,偏远、干旱、缺水,这里的经济相对落后。

  多年来,义合村主要以小麦、水稻等传统农作物为主导产业,近年来,在村两委的带动下,村民们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已经发展了薄壳山核桃、稻虾共养、草莓、瓜蒌等特色产业,通过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让广大村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2016年,从城里返乡的朱培成为这里的致富带头人,他带头流转土地,带领大家种植瓜蒌,成立家庭农场。2017年开始,朱培发动乡亲们实施稻虾共养及薄壳山核桃项目,其中稻虾共养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村里引导村民在核桃林下种青豆,到了收获时节,除了山核桃本身固有的资产以外,林间套种的青豆已经远远超过传统农作物的收益。

  “目前,义合村已发展薄壳山核桃1000 亩以上,稻虾共养800亩以上, 林下养蚯蚓 180亩,特色瓜蒌220亩等,通过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让广大村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朱培告诉记者。

  抢抓时机补种

  改善基础设施

  9月17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包河区大圩镇的合肥好农场时,农民正在大棚里对茄子、黄瓜等蔬菜苗进行除草等打理工作。

  今年7月19日,持续暴雨导致合肥好农场的100亩农田被淹,田地泡在水中持续了2天,种植的黄瓜、西红柿、豆角、辣椒等30个品种的蔬菜全部绝收。

  农场不等不靠,修筑抬高围堰,抽排积水,翻耕、育苗、补种……到9月17日,农场已经补种了20亩蔬菜,“大白菜、鸡毛菜、茄子、苦瓜、冰草、苦菊等蔬菜已经进行了补种,鸡毛菜、大白菜、芹菜已经上市,其他蔬菜也将陆续上市。”合肥好农场总经理夏东洋告诉记者。

  目前,农场重新对蔬菜大棚进行了提升,全新的8米大棚将更加结实,能够抵御大风、暴雪等恶劣天气,还有利于机械施工。

  补改种基本结束

  力争秋粮好收成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目前全省补改种工作已基本结束。

  全省共筹措农业生产恢复资金约3.25亿元,免费发放早稻、晚稻、玉米、绿豆、荞麦和蔬菜等种子700多万公斤,完成补改种面积396.12万亩,占已退水可补改种面积的95.84%。

  据了解,补改种作物中双晚稻和“早翻晚”面积126.9万亩、玉米62.21万亩、杂粮杂豆44.79万亩、蔬菜153.44万亩、其他作物8.78万亩。

  各地已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分区分类搞好精准指导服务,科学调控肥水,努力实现无灾田块多增产,轻灾田块不减产,重灾田块少减产,力争秋粮有个好收成。(周洪 文/图)

(责编:欧恺、关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