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蓝天白云下,合肥塘西河公园景美如画,风光旖旎。 记者 张大岗 摄
盛夏时节,从蜀山之巅到巢湖之畔,从中心城区到美丽乡村,城湖相映,处处绿意盎然,一片生机勃勃。绿色正在成为合肥发展最动人的色彩,绿水青山涵养“金山银山”,成为合肥人的“幸福不动产”。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今日之合肥,生态文明建设步履坚定,一幅生态“高颜值”、发展“好气质”的大美画卷正在庐州大地渐次展开。
为“把好山好水保护好”,近日,我市正式印发《合肥市建设省级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实施方案》,将突出先行先试,聚焦制度创新,全力打造环巢湖地区、肥西县等省级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为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提供“合肥样板”。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合肥坚决扛起保护绿水青山的政治责任,久久为功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条通往幸福生活的绿色发展之路正在绿水青山间铺就。
在合肥董铺水库,白鹭正在枝头飞翔。记者 张大岗 摄
“林长”助青山变“金山”
眼下正值“三伏”中的“末伏”,官亭林海叠翠荡漾。顾不得正午烈日当空,肥西县官亭镇林业站站长张志松马不停蹄赶往苗木企业,提醒加紧除草、打药。“前段时间雨水多,杂草疯长,病虫害易发,时间耽误不得。”协调管理12万亩林海是该镇林长办联系人张志松的日常工作。
官亭林海晨曦。徐勇 摄
“官亭林海地处江淮分水岭脊背区域,干旱少雨,以往种植农作物产量低、效益差。”官亭镇党委书记谈建设介绍,自2017年我市率先探索实施林长制改革以来,官亭镇引入规模苗木企业,发展精品花卉苗木产业,将昔日荒山薄岭发展成国家级生态公园和4A级旅游景区。“林海带动森林旅游,让老百姓吃上了生态饭,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
为突出示范先行,合肥近日出台方案,确定环巢湖地区、肥西县等2个区域为省级林长制改革示范先行区,着力在国际湿地城市发展模式、湿地保护修复机制、巢湖生态廊道保护发展机制、城乡绿化融合发展新机制等方面加快探索创新,到2025年,林长制改革动能充分释放,环巢湖地区湿地保护率将达80%以上。
盛夏时节的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郁郁葱葱。记者 张大岗 摄
林长制全面发力,合肥“绿文章”越写越精彩。目前,合肥已实现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全覆盖,设立各级林长4584个,让林业发展有了扎实的制度“靠山”。聚焦护绿、增绿、用绿、管绿、活绿,合肥将林长制改革作为建设绿色之都、生态之城的主抓手,用一个个实实在在、与百姓切身相关的项目加以推进,环巢湖十大湿地、江淮分水岭生态廊道、官亭国家生态公园、合肥植物园等4个市级和18个县级林长制改革示范区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通过兴业富民抓“用绿”,合肥优化林业产业结构,目前木本油料达14.3万亩,带动贫困村39个、贫困户1883户。以肥西县官亭镇为例,周边群众“半工半农”人均年收入已突破20000元,人均增收5000多元,户均增收14000多元。
地处庐江县南部山区的龙桥镇,四季常绿的万顷毛竹园,成为当地天然的“大氧吧”。王闽 摄
水清岸绿翩翩入画来
今年1月1日起,巢湖在历史上首次实行全年全湖禁渔。41岁的王林,“渔龄”超过20年,如今他退捕上岸,开始了“护鱼”新生活。加入印象滨湖岸线巡逻队后,他还时常参加包河区“三无船舶”集中清理行动。“现在的工作可以发挥一技之长,生活更有奔头了。”王林如是说。
巢湖岸线庐江段
“十年全域禁渔”,让巢湖休养生息,只是合肥驰而不息倾力治水的一个缩影。在深入推进“河长制”、全面建立“湖长制”基础上,巢湖综合治理攻坚战不断向纵深推进。截至今年6月底,环巢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233.2亿元,巢湖水质向好态势得到有效巩固,城湖共生的和谐景象逐渐显露。“2012年以来,在巢湖流域经济总量翻了两番、城镇人口增长近一倍的承载压力下,巢湖治理依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水质明显改善,防洪保安能力显著提升。”市环湖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超历史最高水位(1991年)的特大洪水,巢湖大堤及主要入湖河道经受住了考验,在主动采取分洪蓄洪措施的情况下,淹没面积347平方公里,相当于1991年的63%,这当中,持续推进的系列工程措施功不可没。
无人机航拍的肥西县严店乡莲花村荷叶地湿地。记者 苏玲 摄
让每一条河都变清澈,合肥矢志不移。碧水攻坚战中,合肥在全面控源截污的同时,攻坚城市河流水体污染治理,从“母亲河”南淝河到“清水河”白石天河,围绕水环境问题整治打响的“当头炮”,使得水环境质量不断好转,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景象正日益成为现实。
好山好水亦“有价”。借鉴“新安江模式”,合肥在全省率先实行地表水质生态补偿机制,在59个跨市断面、国考断面开展污染赔付金、生态补偿金“双向补偿”。近日,省生态环境厅、省财政厅通报今年4月安徽省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结果,合肥生态补偿金收入位列第一,为425万元。
俯瞰南淝河铜陵路桥路段景色。记者 郭如琦 摄
“合肥蓝”常态蓝
“蓝天越来越多啦!”天更蓝、空气更清新,合肥老百姓的感受最直接。环境监测数据佐证:在生态环境部通报的重点区域及苏皖鲁豫交界地区2020年6月环境空气质量榜单上,合肥当月收获了100%优良天。而在此前发布的2019年中国生态环境成绩单,合肥上榜“空气改善前十城市”。
“随着全市环境质量不断好转,已连续六年保持PM10、PM2.5‘双下降’。”在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看来,城市“气质”的持续改善,正是环保优先的发展理念和生态担当的具体体现。烟花爆竹禁放、餐饮油烟整治、给非道路移动机械办“环保身份证”……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合肥八面出击、重拳施为,下大气力全面整治涉气环境问题。就在几天前,市生态环境局对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进行抽测,现场开出全市第一张使用排放不合格非道路移动机械罚单,打响了我市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第一枪”。
环巢湖16.8公里黄金湖岸线
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合肥计划利用三年时间,投资约3亿元,构建大气污染成因解析、‘天地空’一体化大气污染管控、‘天地人车’一体化机动车排放监控三大系统体系,将大气小型标准监测站覆盖到所有乡镇、街道。”该负责人表示,将以科技助阵布下污染防治“天罗地网”,加快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全覆盖网络。(王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