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明光:村企共建 强村富民

【查看原图】

捕鲈鱼、钓龙虾、尝美食、住民宿……暑假的来临,让位于安徽省明光市桥头镇的金桥湾现代农业产业园又热闹起来。

看着人气旺盛的样子,村民张明远喜上眉梢。早在5年前,他曾打算带着家人去上海谋生。如今,在家门口靠着土地租金、股份分红和工作薪资,一家人年收入超过10万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村里的变化,源于近年来明光市推进“党建引领,村企共建”,充分发挥党支部引领作用,立足乡村资源禀赋,培育村企合作脱贫项目,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村企共同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全市80个村与88家企业联建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增收314万元,其他55个村与76家企业已完成编配,让产业扎根于乡土,让繁荣花开于乡野,让富裕结果于乡村,为稳定脱贫奠定牢固基石,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一片五倍收益的鱼塘

“同样一亩鱼塘,我的能挣别人五倍的钱。”在金桥湾现代农业产业园里,园区总经理卞喜庆站在鱼塘边,骄傲地说到。

他的自信,源自于这片鱼塘通过与高校、专业技术人才合作,开发了高效内外循环流水养鱼模式。

卞喜庆介绍,“流水养鱼”将传统养殖池塘进行适当改造,鱼由原来的散养方式转变为集中圈养,利用5%左右的面积进行养殖,其余池塘面积进行养水,并使水循环流动,形成小池养鱼、大塘养水的模式。

在这里,一个按钮,数台机器自动给塘里的鱼定量喂食,成群的鱼儿逆水觅食,极为壮观。同时,在鱼塘一端建有集污设备,鱼的排泄物和食物残渣,会随着水流被推送到这里集中处理,帮助水体保持清洁。

“流水养鱼”让卞喜庆成为手不沾水的养殖户,“养鱼可以变得这么轻松,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由于水在循环流动,让鱼也不停地做运动,因此有效提高了鱼的品质。卞喜庆称,“流水”养出来的鱼要比传统养殖的每公斤贵20元左右,亩均收益是原来传统养殖的5到8倍。

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园区还专门成立扶贫事业部,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技术培训,通过流转土地、分红等形式,带动62户贫困户201人实现脱贫,初步形成“育苗+养殖+加工+销售+休闲”的渔业产业链条。

明光市扶贫办主任胡红军称,从传统种养到现代养殖,从单一农业到一二三产融合,从单打独斗到合篇布局……金桥湾现代农业产业园已经获批国家农村创新创业园区,正成为撬动群众增收、领跑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百业强。如今,明光市135个村实现产业合作社全覆盖。同时,还有152个企业、扶贫园区、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等产业主体,带动了940户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项目。

在金桥湾现代农业产业园,村民从养殖区里捕获大鱼。周坤 摄。

一棵全国闻名的艾草

地处江淮分水岭脊背地区的明光市,常年干旱缺水,土壤贫瘠,不仅农作物产量低,还缺少对县域经济拉动大的特色产业。

为此,明光经过多次考察调研后,确定把艾草作为推动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通过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引导贫困户与当地龙头企业合作开展订单种植,既解决了种植、技术、收购问题,也解决了销售问题,又提高了当地村民的收入。

“艾草一年可收割两三茬,每茬亩收入3000元左右,是种玉米的好几倍。”村民刘明合算起了自己的产业账。不仅如此,明光市还对贫困户艾草栽培还有资金补助政策,贫困后栽培艾草1亩以上,每亩扶持1000元,每户最高扶持3000元。

种艾草的人越来越多了,但如何把艾草卖出去,又是个大问题。明光市祝岗村党支部书记何绵武说,以前村里也有人种过艾草,但是由于没有销路,种的艾草卖不掉,最后只有铲掉,全成了废草。

“但在去年,村里引进了一家艾草加工企业,全镇种的艾草都不够用了,‘废草’一下子成为‘摇钱草’。” 何绵武说。

有了艾草加工厂,村民再也不担心销路了,种植艾草更有底气。据统计,去年明光市艾草播种面积约5万亩,全市建成艾草种植基地28个,艾草加工企业4个,艾草产业已经成为明光支柱产业之一。

来到明光电商特色馆,刚进门就能闻到一阵浓郁的艾草香气。艾草牙膏、艾草坐垫、艾绒被子、艾绒枕头……柜台摆满了各式各样艾草加工制成的产品,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艾草制品越来越受到青睐,供不应求,“清山艾草”也成为了中国艾草行业最具影响力品牌。

明光电商特色馆里琳琅满目的艾草制品。周坤 摄

一个蓄势待发的“服装小镇”

“咔嚓咔嚓……”走进明光市桥头镇汉塘扶贫车间,十余名工人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发出一阵阵此起彼伏的声音,明光市超过一半的学生校服,都是从这里生产出来。

扶贫车间一角,车间负责人许良家正在指导陈林缝纫。今年32岁的陈林,因残致贫,此前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但是自从村里的扶贫车间开办后,他第一时间来这里报名,“挣钱还是其次,主要是想学一门手艺,靠自己的双手挣钱吃饭。”陈林说。

2018年11月,汉塘村与明光鑫烨制衣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汉塘扶贫车间。如今,工作一年多,陈林不仅熟练了掌握了缝纫技巧,而且年收入也增加了两万多元。“对比以前的生活,现在我真的是太满足了,以后生活也不愁了。”陈林心中充满感激。

对扶贫车间满意的,远不止陈林一人。由于扶贫车间就在家门口,真正解决了弱劳动力群众工作问题,车间务工工人感叹,“车间办到家门口,打工不用往外走。老人不空巢,儿童不留守,幸福生活天天有。”

“今年,扶贫车间准备还将发展为集服装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村级集体企业,新增就业岗位80个,预期将为汉塘村集体经济增收再翻一番。” 汉塘村驻村工作队长白伟说,目前多家省外服装企业联系扶贫车间,准备合作,扶贫车间将升级为“扶贫产业园”,汉塘村正朝着“服装小镇”的目标不断前进。

目前,明光市80个村与88家企业联建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增收314万元,其他55个村与76家企业已完成编配。

“通过村企共建,把帮扶的力量向贫困群众聚合,真正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胡红军说,立足村情引产业,依靠产业引项目,采取项目促合作、联建促发展,让明光的贫困户富了、企业发展了、乡村振兴了,一举三赢,共同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周坤)

扶贫车间一角,车间负责人正在指导陈林缝纫。周坤 摄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2020年07月14日10:41
分享到:
(责编:关飞、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