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安徽电科院:创新引领 铸就省科技奖之路

2020年07月07日15:39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日前,2019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正式公布,国网安徽电科院联合省调完成的“基于多机协同优化的节能环保智能调度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该院电源侧专业在燃煤发电机组节能领域科技创新的一次大胆尝试和成功。

勇于突破 谋划科研项目布局

近年来,电源专业在生产和科研上面临着双重压力。随着发电企业试验研究机构相继成立,电源侧技术服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业务范围受到直接影响,同时以发电侧为课题的科技项目在省政府科技层面获奖难度大。

面对日益复杂的工作形势,国网安徽电科院电源技术中心大胆突破、积极创新,不断优化调整科研工作规划和创新布局。在课题选择上,跳出原有科研框架,突破传统思维局限,立足于省政府能源战略,按照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以节能减排和网源协调为重要抓手,聚焦大型燃煤发电机组节能的关键问题和发展瓶颈问题,开展深层次技术研究。在工作模式上,改变以往单打独斗的方式,电源中心多专业协同联动,增强内部科研工作合力,同时积极争取省调控中心工作支持,整合各自在优化控制和智能调度上的技术优势,共同培育高等级科研成果。在思想建设上,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成立以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核心的科技攻关团队,凝聚干事奋进动力,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形成党建促科研、科研强党建的正向协同效应。

日积月累 夯实科研工作基础

“厂级AGC系统的投运,改变了以往单机调度模式,提高了机组运行灵活性,降低了全厂用煤量,为我厂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国投宣城发电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副主任张志刚说。

在省内,通过国网安徽电科院科技成果推动发电企业提质增效的案例还有很多。近年来,该院电源技术中心扎实开展发电机组技术监督和技术服务工作,围绕深度调峰、节能减排、优化运行等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技术攻关,深度挖掘机组节能降耗潜力,大力提高机组涉网安全水平,为发电机组安全经济环保运行提供强有力支撑。坚持“生产工作科研化,实践经验理论化”的创新理念,将生产实践经验积累、凝练成科研素材,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研发工作,形成了《基于热值自平衡的超临界机组模型动态解耦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大型燃煤发电机组深度节能优化控制技术研究》等实用性强的系列科研成果,同时发挥科研对生产工作的反哺和促进作用,将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电网部门技术支撑和发电企业技术服务的现实实力,呈现出科研与生产互动的良好态势。

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加强对显性成果的提炼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取得丰硕成果。近些年,国网安徽电科院电源中心自动化室共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6项,登记软件著作权6项,发表科技论文18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8篇,获得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群众性创新奖2项,中电联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二等奖2项。

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取得了集理论、技术及工程应用于一体的系列成果,为此次省科技奖申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厚积薄发 争创科研奖励佳绩

积一时之跬步,臻千里之遥程。省政府科技奖培育是一项长期积累的系统性工作,但报奖需要做最终的冲刺,奋力一搏。在吸取前些年报奖失利的教训后,国网安徽电科院电源技术中心重新谋划课题材料结构和知识产权布局,从擅长的机组控制拓展到厂级机组智能调度,最终形成了一整套涵盖机组调度和控制的技术成果,有效提升了报奖的竞争力。在申报材料的准备上,统筹安排工作任务,充分预留时间,集中人员编写,逐字推敲,反复打磨,力求简练准确,确保申报材料的规范、完备,走出了一条安徽省科技进步奖申报的成功之路。

形势在变,不进则退。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电源发展结构优化升级,电源侧生产和科研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电源技术中心迎难而上、勇于挑战,取得了省级科技奖励的新佳绩。本次获奖的“基于多机协同优化的节能环保智能调度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成果,开辟了电力节能减排工作新途径,将成为国网安徽电科院节能减排中心助力“蓝天保卫战”的一把新“利器”。(施壮 徐尧)

(责编:范晓琳、金蕾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