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潜山: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2020年05月16日07:47  来源:安徽网
 

  绿水青山是潜山最大优势和最美品牌。近年来,该市进一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2016年以来, 潜山全域旅游7053户、25956人脱贫。

摄影|徐储来

  构建旅游扶贫“新体系”

  坚持把集聚力量、统筹引导作为旅游扶贫的重中之重,构建了“四大体系”。

  组织体系。在脱贫攻坚指挥部设立乡村旅游扶贫部,由市委、市政府分管负责人领衔主抓、统筹调度,高位推动旅游扶贫。

  规划体系。制订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14个国家级、18个省级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扶贫规划,打造环天柱山、环潜水河、环浒山湖等旅游扶贫示范片并辐射全市。

  政策体系。出台旅游产业扶贫奖补政策,投入4000多万元旅游扶贫专项资金,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商品开发,引导贫困群众以入股、劳务、创业等方式实现旅游脱贫。

  帮扶体系。建立“景区(星级宾馆)包村、旅行社(农家乐)包户”帮扶模式。全市15家旅游经营企业与17个贫困村、180户贫困户结对帮扶,形成“不脱贫、不脱钩”常态化帮扶机制。

摄影|陈智

  探索旅游扶贫“新路径”

  坚持以“旅游+”理念,“全链条”推进特色化旅游扶贫开发,探索出“四大路径 ”。

  做活“生态山水”。 依托生态资源 ,做好山水文章,大力发展山水观光、水上游乐、休闲养生等项目。天柱山镇茶庄村依托天柱山景区, 全村70%以上农民从事旅游业,40%以上农户经营家庭旅馆和农家乐。水吼镇马潭村发展竹筏漂流,全村及周边贫困人口300余人稳定脱贫。

  做优“农旅融合”。依托百万亩粮油棉和茶叶、瓜蒌、蚕桑等种植基地,开发休闲农庄、农业观光、品尝采摘、民俗体验等为主的旅游扶贫。全市贫困群众参与农家乐和农特基地发展超1.5万人、占贫困人口的24.1%。

  做特“古皖文化”。依托丰厚的古皖历史文化资源,带动贫困群众参与绿茶、舒席、桑皮纸、陶器手工等制作和黄梅戏、菩佬戏、潜山弹腔等展演,辐射带动贫困群众近0.8万人。

  做响“乡村旅游”。依托覆盖全市的美丽乡村示范点,推出了4条美丽乡村游精品线路,常态化开展“最美乡村在潜山”系列旅游活动,带动0.48万户贫困户、1.6万名贫困群众参与发展,乡村游、近郊游成为潜山旅游新亮点。

  建立旅游扶贫新模式

  坚持整体联动、社会参与,创新旅游扶贫新路径,建立了“四大模式”。

  “公司+村委”。引导贫困村以土地、资金入股,依托市场化主体发展乡村旅游。官庄镇官庄村发挥生态资源、文化遗存等特色优势,组建成立德馨庄生态旅游发展公司,村集体经济控股,吸纳村民入股,打造“村景合一”的综合型生态休闲观光度假区。目前,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0余万元,人均收入超8000元。

  “龙头+基地”。引导旅游企业流转贫困户山场、旱地建设农特基地,返聘贫困群众参与劳务。黄铺镇望虎园林、野鸡湾生态农庄和源潭镇查冲生态园等旅游经济体流转土地、山场7万余亩,返聘0.6万贫困群众就业,年增收超过2000元,实现“分红+工资”脱贫双保障,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创业和增收致富。

  “合作社+农户”。引导组建旅游合作社,集中优势资源和资产,与贫困户共建“发展共同体”。天柱山旅游合作社引导农民以自家山场、闲置房屋入股,开发天柱山大峡谷、九曲河漂流等旅游项目,辐射带动480余户贫困户、3100余名贫困群众。目前,我市发展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11家,已带动贫困群众8000多人实现稳定脱贫。

  “电商+群众”。将茶叶、瓜蒌等农特产品打造成“旅游商品”,大力实施电商进农村、进农户,带动1200多名贫困群众走上旅游商品电商脱贫之路。

摄影|周继根

  健全旅游扶贫“新机制”

  坚持做强旅游扶贫基础保障,健全了“四项机制”。

  资金保障机制。该市设立了3000万元旅游发展资金,整合捆绑相关部门资金3亿多元;设立文化旅游首位产业引导基金,着力解决旅游扶贫“投入不足、渠道不宽”难题。

  项目争取机制。成功申报14个国家级、18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扶贫村和3个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在18个贫困村引进旅游招商项目10个、投资规模近2亿元,形成了有力的旅游扶贫支撑。

  建设配套机制。对贫困村旅游公共配套建设按50%比例奖补,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3451”工程,完善14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八个一”工程,大幅提升了旅游扶贫的基础设施支撑。

  人才培训机制。常态化开展旅游扶贫劳动力培训。2016年以来累计培训贫困人口0.72万人,从事旅游交通、餐宿、导游等行业和乡村旅游创业,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以扶智就业促脱贫。

  “旅游扶贫给贫困人口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脱贫,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脱贫,是物质和精神‘双脱贫’。”该市充分发挥旅游产业链长、带动面广、群众参与度深等优势,继续抓好乡村旅游扶贫成果巩固和发展提升,让广大群众成为全域旅游的参与者、创业者和受益者。(张泽胜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蒋六乔)

(责编:刘颖、关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