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小康看安徽”系列报道

宣城市宣州区:党员聚在第一线 群众富在产业链

汪瑞华 李希蒙

2020年05月13日11:23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党员发动不起来,脱贫致富的‘马达’就转不开。”这是宣城市宣州区水阳镇党委副书记宫德勇的最大感受。

2018年以来,水阳镇以“抓党建、强发展、促脱贫”为主线,通过精准扶贫与基层党建“双推进”,让紧挨水阳江畔的水阳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日前,记者来到宣州区水阳镇,切实感受到开展“党建+”给这里带来的变化——老百姓脱贫增收了、基层党组织建强了、党群关系更紧密了。

吴峰(右)和老凌在塘口查看龙虾长势。李希蒙摄

党员结对贫困户 脱贫致富有门路

今年58岁的凌德利,因老伴儿患有精神残疾,加上自己又上了年纪,2014年被识别为水阳镇光明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刨去家中仅有的4分薄田,种点玉米、打份零工,几乎就成了老凌全家的经济来源,日子过得紧巴巴。

“结上好‘对子’,有了‘主心骨’,脱贫致富不再愁。”跟过去为生计所困不同,时过立夏,正在巡塘的老凌,话语里流露出的是脱贫后日子越过越好的信心。

2018年,为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水阳镇在全镇上下开展“党员包保贫困户、支部联系村民组”活动。“把党员集聚起来,让组织活跃起来,这样既能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又能激活农村党建的‘一池春水’。”宫德勇如是说。

在光明村,30名党员主动与56名贫困户家庭结成帮扶对子,就这样,党员吴峰和老凌的关系越走越近,不再只是同村村民,更是师傅与徒弟,也是龙虾养殖的合作伙伴。

在村里头小有名气的吴峰,种过地、当过兵、务过工,如今,是光明村的龙虾养殖大户,也是村里的党员致富能手。

“当初也没想那么多,因为是隔壁邻居,就和‘二叔’结起了对子,忙起来的时候,还靠‘二叔’来塘口帮忙。”吴峰口中的“二叔”,就是老凌。自结对子以来,在吴峰的带动下,老凌不仅养起了龙虾,还育起了虾苗,当年收入就有2万多元。

水阳镇像老凌一样的贫困户,如今都结上了对子。党员活跃在田间地头,把贫困户当成“亲戚”,为他们出点子、想办法、增收入。

眼看着精心养殖的螃蟹一天天长大,王小平盼着蟹黄膏肥的季节早点到来。李希蒙摄

党员带头帮指导 脱贫致富有向导

沿着笔直的田埂径直往里走,远远地就能看到一间间守塘的茅屋依塘而建,立于宽阔的水塘之间,格外醒目。

临近傍晚,蟹农王小平,赶在去学校接娃放学的空挡,忙着在塘里栽草。

“别看这些水草长得不起眼,可对于螃蟹来说,大有用处哩,不仅可以补充微量元素,还可以降水温遮光照,最重要的是给水塘增氧。”说起养蟹的窍门,王小平讲得头头是道。

可就在多年前,一场意外的事故,让王小平的左手基本失去劳动能力,因为家里的儿子患有脑瘫,老母亲腿脚残疾,2014年,通过精准识别,王小平成了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

“扶贫政策虽好,但我们不能等靠要,要自力更生摆脱贫困,身为一名党员,我更要做出点样子,给其他贫困户当榜样。”看着塘口收入一年比一年多,王小平的劲头也是一年比一年足。

养殖面积从8亩扩大了13亩、自学青虾和鳜鱼套养、栽种水草增加收入……干一行、钻一行,每年到了这个季节,王小平忙得是不可开交。2016年,螃蟹产量上升,市场效益又好,光那一季螃蟹就为他增收4万多元,成功迈过脱贫线。

为了提高亩产效益,平日里,王小平还报名参加养殖培训班,并亲自买来书籍自学养殖技术,“养蟹最重要的是把水质调好,老塘口土壤偏酸性,这就需要每半个月补充一次石灰,把PH指提上来。”站在自家的蟹塘边,王小平就地跟养殖户陈则华探讨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在水阳镇,王小平还有另一重身份——水阳社区党建网格员,通过主动联系传授养殖技术,帮扶5户群众实现亩均增收4000多元。

选好“领头雁” 建强村干部队伍

发展能力不足,发展资源匮乏,发展思路有限,是贫困村基层组织的“通病”。

近年来,宣州区水阳镇大力实施“领头雁”工程,一手抓贫困村支部建设,一手强带头人队伍,以村两委换届、镇招聘后备干部为契机,既从现任村干部中择优“留”,又从农村致富能人中择优“推”,还从返乡创业人才中择优“引”。

换届后,一大批素质高、年纪轻的优秀人才进入村级组织班子。

其中,光明村结合村“两委”换届,对现任村干部择优留任,推荐农村中涌现出的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才进班子。

“这在水阳镇的历史上,还是头一遭。”光明村党总支书记杨本权说,原村级扶贫专干汪宗祝进村“两委”班子,走马上任;退伍军人夏从龙被选拔为候补干部……都是配强党组织班子的一次“尝鲜”,为的就是选好“领头雁”,激发贫困村脱贫的内生动力。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神经末梢”,也是推动农村发展的“指挥中枢”。“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更应在扶贫中发挥好‘火车头’的作用,带好头,划好路,带着大家伙往前走。”宫德勇说。

自从设了党支部,发挥了多大作用?吴峰讲得实在:过去,养水产各自为阵,有了党支部,党员带头提供技术指导,帮着联络销路,规模起来了,销路也稳定了。

如今,在水阳镇共有118个党支部,仅光明村党组织领办的5农业合作社,就带动2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流转土地54.8亩,直接收益7.6万元。“支部+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支部+党员致富带头人+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切实将党组织嵌入到产业扶贫中,真正实现了“党员聚在第一线,群众富在产业链”。

(责编:关飞、郭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