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写在太湖县“脱贫摘帽”之际

2020年05月12日11:57  来源:太湖县政府
 

满目新枝绿映红,长河两岸漾春风。一个好消息传来,经过县级申请、市级初审、省级核查(包括第三方专项评估)和向社会公示等程序,太湖县符合贫困县退出标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戴了35年的贫困“帽子”,今朝一举摘掉。全县干群倍感振奋,深受鼓舞。

这是一个载入历史的时刻。这份脱贫答卷,是全县上下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以铁的担当、铁的纪律、铁的作风“攻坚拔寨”,用辛劳和汗水书写而成。

站在历史的节点,回望。我县曾是一个集革命老区、贫困山区、重点库区和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41万人,贫困发生率24.7%,建档立卡贫困村67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0个。2017年被列为全省9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脱贫攻坚,是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最大的政治责任和最大的民生工程。立下“愚公志”,练就“绣花功”,勇啃“硬骨头”。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动员全县上下咬定青山不放松,合力攻坚、尽锐出战,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2014年至2019年,全县完成67个贫困村出列,3.59万户、12.2万贫困人口脱贫。截止2019年底,贫困发生率降至0.47%。太湖大地迎来了沧桑巨变。

上下“一盘棋” 形成强大攻势

善谋全局,握指成拳,方能决胜千里。坚持上下“一盘棋”,将“一切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一切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一切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这,正是县委县政府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底气之所在、勇气之所在。

面对深度贫困这个“堡垒”,如何用好“指挥棒”?如何定好“攻坚策”?高位推动是关键。为攻下坚中之坚,我县成立了高规格的县脱贫攻坚作战指挥部,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坚决落实县、乡镇党政“一把手”脱贫攻坚责任制,实行党政同责。县委书记程志翔,县长朱小兵率先垂范,带头扛起脱贫攻坚责任,带头包保贫困村,带头联系贫困户,经常深入贫困村、非贫困村实地调研,到田间地头,入村组农户,察实情,访民情,问民意,真正在一线攻坚、在基层解剖麻雀,切切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形成“头雁效应”。全县形成指挥部“实体化运作”、工作专班“兵团化作战”、工作落实“命令化执行”,各方力量“捆绑式推进”的工作格局,确保各级各部门工作推进到位。

 

思路决定出路。脱贫攻坚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要打赢这场硬仗,必须谋定而动,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我县始终坚持脱贫攻坚“4321”总体工作思路。“4”即推行“四双机制”:“双包”(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双建”(建强农村基层组织、建好农村基础设施),“双带”(市场带动、金融带动),“双促”(促进群众增收脱贫、促进干部作风转变)。“3”即实行“三大融合”:将脱贫攻坚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机融合。“2”即坚持“内外兼修”:内修人文(干部修党性、群众修美德、社会修正气),外修生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坚持既富脑袋、又富口袋,保护生态“富万代”,实现持续发展。“1”就是确保到2020年“按期脱贫、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有了“4321”这个总体思路,脱贫攻坚工作就有了精准的“靶向”。

责任清、机制顺,则事半功倍。为保障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工作中,我县狠抓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切实增强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动力与合力。配套出台“1+20+N”的政策体系,落实五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组建“七大专班”,抽调千名干部下基层,打响“四季攻势”,开展“七个不落、一个不少”大排查,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建立县脱贫攻坚作战指挥部定期部署脱贫工作、县绩效考核办牵头不定期暗访督查脱贫工作、指挥长视频调度脱贫工作的常态化推进机制,实行清单管理、定期会商、专班推进、闭环调度,着力推动政策培训、政策宣传、政策落实、检查验收落地落细。出台《太湖县脱贫攻坚一线干部激励关怀实施办法》,注重在脱贫攻坚一线考察和培养干部。同时,全面落实“县抓落实、工作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制,健全完善乡镇、县直部门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办法,推行一月一暗访、一月一调度,坚持在定责上更明晰、督责上更有效、问责上更严格。

“攻坚拔寨”,行非常之事,当用非常之功。我县将攻坚关键战场和攻坚点位下沉到村,将精兵强将驻扎在一线,尽锐出战,响鼓重锤,全力以赴拔穷根。落实乡镇扶贫工作站“双分管”领导加3名以上专职业务人员,为176个村(居)分别配备一名扶贫专干、派驻扶贫工作队和工作专班;县直96家单位及1万余名干部职工参与结对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建设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平台,引导本县能人、县内外民营企业主、全县无公职党员等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建强以基层干部为“生力军”、以扶贫队长为“排头兵”、以县直干部为“先锋队”、以社会组织为“后援团”的“四支队伍”。紧抓村两委换届机遇,选优配强村级干部队伍,2018年9月村“两委”换届后,67个贫困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44.6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30人,并选拔14名创业能人担任贫困村“两委”主职,2名优秀扶贫专干被选拔为村党组织书记。同时,中国证监会连续17年帮扶太湖,上期所组织45家期货公司以“一司一村”方式对口帮扶非贫困村和贫困村发展产业,国元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投入资金帮扶,省委组织部率先垂范,15家省直、47家市直和96家县直帮扶单位结对帮扶贫困村、贫困户,繁昌县、大观区深入开展结对帮扶,为我县脱贫攻坚工作注入新动力。

正是全县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既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又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才得以形成强大的攻势,夺取脱贫摘帽的胜利。

织牢“民生网” 兜住稳稳幸福

“要感谢党的扶贫政策好!如今,不仅饭有得吃、衣服有得穿,还住上了新房,孩子也找到了好工作。”晋熙镇九龙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黄龙飞高兴地说。2014年建档立卡时,黄龙飞60多岁,与读大学的儿子相互依靠,经济拮据。在帮扶过程中,县、镇、村精准施策。通过实施健康扶贫、社会兜底保障、教育扶贫、社会救助、光伏扶贫、危房改造等扶贫措施,黄龙飞已于2017年光荣脱贫,如今儿子毕业后也找到了理想的工作。黄龙飞的日子越来越美好,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逢人便赞政策好。

黄龙飞所表达的,正是我县脱贫群众的心声。

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紧扣这一标准,我县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关键环节,集中力量攻坚,成立专项排查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专项方案,按照“明确标准、全面排查、制定措施、对账销号”的工作要求,实施定标准、定任务、定时间、定责任、定成效的“五定”举措,组织各级干部进村入户开展拉网式、排雷式大排查,摸清问题底数,拿出过硬措施,全面整改到位,逐村逐户逐人逐项对账销号,全面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聚焦聚力推进高质量脱贫摘帽工作。

在强化兜底保障方面,我县及时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对象纳入低保,做到应保尽保,截止目前,全县农村低保对象18646人;全面落实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农村低保标准稳步提高到每人每年4560元,确保兜住底线;细致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46.38张。

为保障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有学上、上得起学,我县切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不断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围绕教育扶贫学生资助“1331”工作思路,累计发放建档立卡学生各类资助资金6100万元,受助学生76081人次;“雨露计划”共资助中高职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9400人次,金额2900万元,确保精准资助无遗漏,无因贫失学、因学致贫现象。

为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医疗需求,确保贫困人口患了常见病、慢性病能获得及时诊治,得了大病、重病基本生活有保障,我县围绕“保、治、防、提、创”五个关键环节,扎实抓好健康脱贫工作。新县医院建设加快推进,县医院弥陀分院启动建设,加强对乡院村室硬件设施投入,因地制宜提升乡村两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慢性病卡办理应办尽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全县贫困人口参保率达100%。

为保障贫困人口的住房安全、不住危房,我县编制相关规划及行动方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瞄准重点人群,精准识别农村危房改造对象,严把危改程序、房屋鉴定、维修质量、监督验收、户档资料五关,完成16178户危房改造。并着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全面完成6298人按时搬迁入住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为确保贫困人口喝上放心水、安全水,我县累计投入资金17889.46万元,解决32.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项目涉及全县15个乡镇及176个村(居)。

与此同时,我县还注重补齐“双基”短板和人居环境短板,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累计实施县乡公路升级改造131.7公里、村级公路网化工程137.6公里、农村道路畅通工程1647.3公里以及“四好农村路”扩面延伸工程489.403公里,改造危桥136座。投入50913.3万元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全县户均配变容量2.46千伏安,农村供电可靠率、户均配变容量、综合电压合格率主要供电指标均达到国家与省定标准。光纤网络已覆盖到所有行政村,建档立卡贫困村光纤入村率100%,全县所有自然村组已基本实现无线网络覆盖。加快推进农村“三大革命”,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改造提升启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五清一改”等工作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铺开“产业路” 激活造血功能

四月的太湖大地,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徐桥镇西平村的养殖大棚一个个整齐排列,棚内毛色光亮的肉鸡长势喜人;大石乡东湖村瓜蒌基地新苗拔节而上,为大地铺上了一层鲜亮夺目的绿毯;牛镇镇龙湾村黄茶基地随山势蜿蜒,似为山坡镶上了一条条金黄玉带;天华镇百罗湾高校农业科研共享康养基地一派繁忙,正着力于促进乡村农业与文化、科研、教育、体育运动、康养等产业有机融合,打造全域旅游农业综合田园体……这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共同绘就我县“脱贫攻坚”的美丽画卷。

兴产业,重“造血”,这是我县确保贫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提升脱贫质量“成色”的有力举措。

实践中,为全面深入落实“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县委、县政府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并实施“334”产业扶贫思路,即:突出党建统领、能人带领、创新引领“三大原则”;聚焦贫困户稳定增收、村集体经济稳定增长、现代农业健康发展“三大目标”;推行种养、长短、龙头、金融“四个结合”,增强“四养六种”特色产业发展支撑力。累计投入到村产业发展资金1.49亿元、到户产业发展资金1.9亿元,有力促进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户稳定增收,全县67个贫困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23万元。

产业扶贫的成效,实实在在地写在乡村大地上。

大石乡田祥嘴村以“党建+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就业创业、人居环境改善等”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瓜蒌+草鹅”“青梅+草鹅”循环种养业,找到了集体经济增收的“金钥匙”,去年村集体经济突破50万元。

寺前镇乔木寨村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茶产业,把茶叶培育成“一村一品”的支柱产业,并延伸产业链条,建起了标准化、规模化的专业茶叶加工厂,同时规划发展乡村旅游,于去年9月开始发展兰花、冬枣等特色产业,形成一主多辅的产业发展格局,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2万元。

北中镇宝坪村茶叶、瓜蒌等产业相得益彰,带动了更多贫困户增收;百里镇叶榜村一边引进能人回乡创办箱包厂一边发展乡村旅游业,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汤泉乡吴岭村的菊花成为群众的“致富花”;弥陀镇安乐村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种植油茶、茭白,在林下养鸡,并成功试种了羊肚菌;刘畈乡栗树村番鸭养殖、茶叶种植、水蜜桃种植和生态芦花鸡养殖等基地多点开花;小池镇红星村因地制宜发展民宿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新仓镇龙林村大力发展白芨种植等特色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由2016年的一片空白发展到2019年突破30万元;江塘乡大塘村以香菇、光伏下养龙虾等方式推动村集体经济跑出“加速度”;城西乡大龙村抓住乡村旅游热契机,增收门路越来越宽……

村里有了产业,让能人有了创业舞台,群众有了增收平台。特别是,村集体有了收入,以前想干而苦于无钱干的事提上了日程,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举办公益活动……村容村貌大变样,干群的心也贴得更近。

与此同时,我县还推广“三业一岗”就业扶贫,共完成技能脱贫培训4175人,认定就业扶贫车间16个,招募就业扶贫基地57个,开发公益岗位(辅助性岗位)9362个,帮扶就业脱贫10867人。在我县,以产业带动就业,着力构建“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稳定脱贫模式,进一步激发出内生动力,为群众致富增收注入了“源头活水”。

站在历史的节点,展望。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重整行装再出发!太湖儿女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不负韶华,只争朝夕,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启新的奋斗征程。记 者:叶玲玲

(责编:欧恺、郭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