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的营销号,亟须多层次的“杀毒”

宫礼

2020年04月28日15:20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在流量为王的网络时代,大量的营销号应运而生。各种虚假夸大的信息充斥着屏幕,让人防不胜防,深受其害。近日,根据国家网信办统一部署,多地网信部门全面排查网络账号恶意营销问题,集中清理相关违法违规信息,严肃处理涉及恶意营销的网络账号。据初步统计,已关停恶意营销账号18576个。

危言耸听的“标题党”、毫无底线的“蹭热点”、批量编造的造谣文章……在多家网络平台上,营销号乱象让人深恶痛绝。

从前几年的“震惊!不转不是中国人”,到近阶段的“多国女子想嫁到中国”“华人有家难回,华商太难了”“多国渴望回归中国”等等,不少网络大号恶意营销,有的无中生有编造热点,有的博取眼球炮制标题,有的打色情的擦边球,有的恶意炒作敲诈勒索。文章被转发后,成为网络上股股肮脏的浊流,扰乱了网络空间,损害了网友的利益。

这些自媒体账号之所以铤而走险,根本原因就是金钱的诱惑:病毒式传播,吸引眼球,忽悠网友,骗取流量。然后,通过流量广告分成、软广硬广发布、获取平台奖励等方式牟利。前不久,福建警方查处了一起编造涉海外华人疫情谣言的“网络水军”案,犯罪嫌疑人注册了200多个微信公众号,拥有近百万的粉丝,非法牟利数额巨大,赚得盆满钵满。

“中毒”的营销号,需要社会各界多层次的“杀毒”:

网信、公安等相关责任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惩治力度,开展专项整治,建立长效机制,对违法违规行为露头就打,让胆敢以身试法者付出悲痛的代价。只有以雷霆姿态快查严办,才能给那些胡作非为者敲响警钟。

各类网络平台,必须负起主体责任,严格内容审核,开展自查自纠。对部分营销号,不能为了流量而睁只眼闭只眼,绝不姑息养奸,绝不养虎为患。

自媒体账号的运营方,要加强法律意识、责任意识,特别是增强自律意识。千万不要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丧失了底线、触犯了红线。否则,最终只能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广大网民要提高自我辨识能力,提升媒介素养,不轻信、不传谣,时时擦亮眼睛,不要被营销号“带节奏”,不知不觉中助纣为虐。同时,要积极向网站平台和有关部门举报相关问题,携手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相信,有了最完善的制度、最严格的法律、最大化的自律、最广泛的参与,营销号带的“毒”,一定会被查杀干净。

当然,在清理整顿营销号的过程中,也要防止矫枉过正。既要网络空间的清朗,更要网络空间的繁荣,不能因噎废食。

(责编:金蕾欣、关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