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和县:“蔬菜之乡”化危为机 疫情下的破局之道

2020年04月10日16:54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春风和煦,沃野千里,在“中国蔬菜之乡”安徽省和县,农忙开启,生机重回。作为传统蔬菜生产大县,受疫情影响,该县60万亩良田之上,数十万吨辣椒、芦笋等农产品曾一度滞销。如何破局?当地政府和生产经营主体交出了一份“共克时难”“化危为机”的答卷。

政府助力 从“严重滞销”到“待价而沽”

“现在辣椒销售已经到了尾声,上周基本把大额订单出清了。”4月8日上午,和县绿源蔬菜基地负责人王继红语气轻松。

可就在前不久,她的基地还有几百万斤的秋延辣椒“求路无门”。

疫情前期交通不畅,全国各地红椒市场疲软,让王继红等生产经营主体急上心头。那段时间,王继红的电话打个不停,联系这个商贩那个渠道,但收效甚微。

情况在2月8号这天有了转机。当天下午,王继红被拉入一个官方“购椒群”,从此,她的电话从“打出去”变成了“打进来”,不少企业主动找上“门”来购椒。

“全县急菜农之所急,紧急动员,创建了这个‘购椒微信群’,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带头参加,主动联系;各部门、企业负责人及社会团体、商会等各界人士主动参与。大家共同编织成全县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蔬菜销售网。”和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卫兵指着手机里一个微信群说道。

在各方努力下,和县辣椒成功对接各地商会、连锁超市、社会爱心团体、省外大型蔬菜交易市场等。随着疫情好转,成片的辣椒从滞销转为“待价而沽”。目前,该县仍在田保鲜红椒约3000亩,产量近0.5万吨。

科技“加成 ” 部分农产品成“香饽饽”

在和县海豪蔬菜基地的草莓大棚内,蜜蜂翻飞,果香四溢。“托这些蜜蜂的福,我们的草莓在疫情期间保障了销量。”基地负责人狄谋荣说道。

和蔬菜不同,疫情期间,草莓在本地的市场价格稳定,需求量不降反升。而该基地生产的草莓,占据了当地约80%的市场份额。“我们的果子个头均匀,没有畸形果。前期果子较大,6个草莓就能达到一斤重,吃起来也是香甜可口。”基地工作人员解释道,之所以“颜值”高、甜味足,得益于基地的两个“独门”技术——蜜蜂授粉和追有机肥。

该基地的每个草莓棚里,都放着一个蜂箱。因为二代棚体的保温效果,冬季,蜜蜂得以在棚内进行授粉。经过授粉后果实个头均匀,可以从12月份一直采收到来年2-4月份,延长了草莓的销售周期。

另外,该基地还发展“循环农业”,利用基地芦笋等秸秆发酵制作成饲料,供自家豢养的羊食用。再将羊产生的粪便制作成有机肥。“这样一来,不仅农产品质量高,口感好,羊到年底也是供不应求。”秸秆综合利用的方法,在狄谋荣这里成功变现。该基地生产的草莓等农产品也因为品质过硬,平稳度过了疫情。

疫情倒逼 农业发展找到新出口

压力当前,敢于自我破局的企业尝到了甜头。

“我们的产品相对单一,只有芦笋一个品种。”作为马鞍山第一批芦笋种植户,陈中华对自家企业的短板看的很清。他的企业现有205亩芦笋,一旦卖不出去,没有互补产品“帮衬”,企业很容易陷入“泥潭”。

早在年前,和县蔬菜协会的企业便碰了个头,准备走“电商”渠道发展。但因为长期以来,和县蔬菜销售稳定,不“愁”卖,多数企业还是选择了“安于现状”。疫情的当头棒喝,终于将一些“穷途末路”的企业逼上“梁山”。“我开始认真考虑,线下不通,线上能不能成为一个盘活企业的路子。”陈中华说。

停摆的日子里,他开始认真研究“电商”等线上模式,看到了不少外地同行因为“网络直播”等新方式打了翻身仗。短短几天时间,他在网上便接到3000多个订单。

除了企业率先“试水”,官方也在行动。在多方努力下,和县与京东、淘宝、蚂蚁商连、上海叮咚、百味鲜香、和县邮政等十多家电商平台对接,通过网络、电商渠道售出红椒等蔬菜75吨。(周坤 郭彤彤) 

(责编:刘颖、金蕾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