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广告专题

  路,带来繁荣,也为前行的脚步指引方向。

  回首过往,淮北于1960年建市,因煤而建、缘煤而兴,走上以煤炭为代表的工业之路。立足当下,淮北同属“长三角城市群”“淮海经济区”,肩负着推动皖北“两个加快”关键一极的重任,正走在产业转型升级之路上。

  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如何实现传统产业“迭代升级”和新兴产业“加速跑”?日前,淮北市委书记覃卫国表示,“近年来,淮北坚持‘生态立市、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理念,全力构建‘五群十链’现代产业体系,按照省党代会确定的支持淮北‘建设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定位,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风起相城,在一条条生产线上,在一个个产业园区的建设现场,产业转型“蝶变”的新动能、新活力、新思路不断涌现,淮北这座老工业城市正在打开更多发展新路径。



从煤城到美城——淮北的新与兴

  自建市以来,淮北累计生产原煤11.5亿吨、发电数千亿度,其中外送电量近三分之二,有效服务“皖电东送”大局,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资源是老工业城市发展的根本依托,随着近年来煤炭资源濒临枯竭,新旧发展动能衔接不畅、经济增长后劲不足等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这是淮北亟需破解的课题。

安徽淮北:延链筑群 铸造“五群十链”转型引擎

  前不久,淮北临涣化工园区启动扩区建设获批同意,迎来“扩”步前行。

  作为淮北建设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和全国重要新型能源综合基地的重要平台,近年来该园区全力招引优质化工项目,促进高端精细化工原料、高端医药农药中间体、新能源电池材料等产业集聚发展,建设华东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工园区,呈现不断拔节生长的势头。

安徽淮北:向“五宜”高品质城市迈进

  南湖之畔,碧水蓝天,微风习习。远处的青山勾勒出绵延的城市天际线,来往的人群和车辆,交织着淮北市这座生态之城、人文之城、发展之城、幸福之城。

  作为安徽老工业城市,近年来淮北市聚焦省党代会赋予的“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发展定位,以建设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五宜”幸福城市为总抓手、总牵引,让老工业基地持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安徽淮北:激发城市工业遗产新活力

  城市与建筑曾被认为是永恒的存在,这一认知正不断被打破。

  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许多城市正经历着局部区域功能调整,由此产生诸多体量较大的空置建筑与土地。这些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已被认知,要寻觅合适的永久再生规划,须慎之又慎。但若长期失能,则很可能就此破败荒芜。

安徽淮北:矿山披新绿 转型闯新路

  绿金湖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项目入选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采煤沉陷区生态综合治理工程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2022年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基地、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基地产值分别增长20%、9%,增幅分别居安徽省级战新产业基地第4位、第19位……这是曾经因煤而建、缘煤而兴的老工业城市——安徽省淮北市在探索转型升级路径中交出的答卷。

安徽淮北杜集区:沉陷区科学治理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重效益”

  朔西湖位于安徽淮北市杜集区,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朔里煤矿开采,导致土地不断沉陷,逐步形成的14500亩的采煤沉陷区。

  近年来,杜集区组织实施了朔西湖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等系列项目,有效破解资金、治理、群众安置三大难题,全面彰显经济、社会、生态三重效益。

安徽淮北:打造美丽宜居新貌 绘就和美城乡画卷

  金秋时节,漫步在淮北市烈山区的村庄田间、路边水畔,满眼望去皆是美景,整洁平坦的道路,碧波荡漾的河湖,井然有序的院落······从曾经的“煤城”到现在的“绿城”,淮北如何在探索发展中实现了城市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