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专题

  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长三角腹地、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农村改革重要源头,安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上拥有宝贵财富、肩负光荣使命。目前,安徽正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前进,始终保持敢闯新路、敢为人先的改革锐气。



“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实践”网络主题采访安徽站活动启动

  5月14日晚,来自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安徽省主要新闻网站的记者走进黄山市屯溪区湖边古村落码头,考察体验新安江生态保护。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安徽省委网信办和人民网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实践”网络主题采访安徽站活动正式启动。

黄山休宁,新安源区域碧水青山茶园相得益彰。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皖浙共保“生态水” 绿水生金“富民江”

  2012年,皖浙两省签署“对赌”协议,启动了长达10年的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改革。这期间,相关参与方共投入200多亿元用于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大大改善了千岛湖等新安江下游水质,带动了黄山等地的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的发展。


  如今,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被誉为“跨省协作的制度创新”,新安江已成为皖浙两省绿水生金的“富民江”。

游客乘船游览新安江。黄山市委网信办供图

产业跨省“联姻” 山城“链”上起舞

  在长三角的经济版图中,安徽宣城原本并不是那么显眼。但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下,这座皖南山城,处于安徽“东进”的最前沿,沪苏浙产业“西移”的第一站,反而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条件。


  风从海上来,潮涌长三角。从经济接轨“深一度”到产业协同“心一条”,在宣城,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协同发展效应正不断放大,立足“山的特色”,借助“海的优势”,在高质量发展中“追赶江浙、争先江淮”。

俯瞰宣城经开区。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十里钢城”的转型答卷:打造长三角的“白菜心”

  作为安徽融入沪苏浙的“先头部队”,马鞍山始终有一个愿望:打造长三角的“白菜心”。


  这个“白菜心”是什么样?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高质量发展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生态优、产业强、活力足、城乡美、百姓富。

俯瞰马鞍山市滨江生态公园。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翩翩捞纸舞 阵阵宣纸香

  “轻如蝉翼白如雪,薄似细绸闻无声。” 作为中国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宣纸“始于唐代,产于泾县”,迄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人们常用八个字形容宣纸的魅力——“墨韵万变,纸寿千年”。


  在“宣纸之乡”泾县,宣纸用料与普通纸不一样。现在的宣纸是采用产自安徽省泾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并利用当地独有的山泉水,按照传统工艺流程和独特配方,在严密的技术监控下生产。

宣纸制作工艺——晒纸。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管委会“搬家”记

  最近几天,宣城经开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很忙,忙啥呢?忙着搬家!


  因为5月底,宣城经开区管委会将从现在的位置,搬迁到宇航智能制造产业园技术服务中心,从靠近主城区的位置,往西搬到企业集聚区的核心区。

宣城经开区管委会的办公室里,堆满了打包的纸箱,准备搬迁。人民网记者 周坤摄

合肥加快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更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布局。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立足“芯屏汽合、集终生智”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5月18日,人民网记者跟随“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实践”采访团走进位于合肥市长丰县的比亚迪汽车生产基地:机械臂正在有序作业,满载零部件的拖车在生产区间内来回穿梭,经过冲压、焊接、涂装、总装等工艺流程后,一台台崭新的新能源汽车驶下生产线。

比亚迪合肥基地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在忙碌。受访企业供图

“芯屏汽合”看合肥:科创之城跑出“黑马”速度

  近些年,合肥这座长三角城市的迅速崛起,引来外界关注。


  数据是最有力的佐证:近十年,合肥GDP从2012年的4167.98亿元,跃升至2022年的1.2013万亿元,跨越八个千亿元台阶。今年一季度,合肥GDP总量为2690.6亿元,同比增长4.8%,高于全国增速0.3个百分点,在长三角万亿GDP城市中,增速位居第三。

维信诺合肥车间,展示各种各样的“屏”产品。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