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省內要聞

“三醫”協同破壁壘、資源下沉強基層、會診轉診暢渠道——

安徽醫改“處方”落地 健康服務觸手可及

2025年11月19日08:49 | 來源:安徽日報
小字號

時序入冬,寒意漸濃,而江淮大地的醫改實踐正蹄疾步穩、碩果盈枝。9月2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在安徽蕪湖召開的新聞發布會,將全國的目光聚焦於這片深化醫改、銳意創新的熱土。

全省布局50個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今年上半年下沉專家門診累計達2.5萬個工作日﹔去年,蕪湖全市腫瘤等大病患者留本地治療人次增長15%,惡性腫瘤手術患者個人費用支出降低50%以上﹔阜陽今年為基層提供遠程影像、心電診斷等近60萬次……近年來,安徽牢牢把握新時代黨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在全省范圍內掀起了一場以公益性為導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浪潮,探索出一條符合省情、惠及千萬人口的醫改之路。

高位推動

構建“三醫”協同治理新格局

醫改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啃下這塊“硬骨頭”,需要強大的決心和科學的頂層設計。安徽省委、省政府始終將深化醫改作為重大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堅持高位推動,強化系統集成。

促進醫療、醫保、醫藥協同治理和發展是醫改的核心關鍵。安徽著力打通醫療、醫保、醫藥之間的政策壁壘,促進協同發展和治理。在藥品耗材集採方面,阜陽市累計落地執行國家、省級及省際聯盟集採中選藥品1189個品種、醫用耗材49大類,平均降幅達50%,顯著減輕了群眾看病就醫負擔。同時,建立並完善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有升有降優化價格結構,2025年更是廢止、修訂、整合了數百個醫療服務項目,下調檢查檢驗類項目價格,上調技術勞務類項目價格,使公立醫院收入結構更趨合理,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得到更好體現。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同樣蹄疾步穩,DIP付費、按床日付費、按人頭付費等多元復合式支付方式,引導醫療機構從“規模擴張”轉向“內涵發展”,主動控制成本、提升效率。

在阜陽這座千萬人口大市,醫改的“頭雁效應”尤為顯著。該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雙組長的市“三醫”協同發展和治理工作專班,並創新性地明確市委專職副書記聯系衛生健康和醫改工作,形成了“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協同發力”的強大合力。市直11個部門被整合成5個專項工作組,市縣聯動,一體推進改革任務落地生根。這套高效運轉的組織體系,如同醫改的“神經中樞”,確保了各項政策精准傳導、直抵末梢。

提質增效

激活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公立醫院是醫療服務體系的主體,其改革與發展直接關系醫改成效。安徽多措並舉,推動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性、激發新活力。

作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的重要載體,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在提升疑難重症診療水平、引領全省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著核心引擎作用。醫院聚焦“大病不出省”目標,實施學科建設“登峰計劃”,重點打造普外科、骨科、血液內科等6個高峰學科,通過引進培育國家級人才、開展重大疾病臨床研究攻關,CMI值(病例組合指數)和四級手術佔比持續提升,解決疑難重症的能力顯著增強。“我們堅持向高風險、高強度、疑難危重診療崗位傾斜的公益性績效分配導向,並嚴格落實藥品耗材集採、DRG付費等改革,在收治更多復雜患者的同時,實現了住院次均費用下降和平均住院日縮短至6.07天。”該院黨委書記劉連新介紹。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醫院引進和自主開展的741項新技術中,有150項填補了省內空白。

在苦練“內功”的同時,醫院更肩負起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的使命。通過“雙輪驅動”策略,一方面高質量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吸引頂尖專家團隊入駐,提升自身輻射能力﹔另一方面,以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合作共建、專科聯盟、對口幫扶、遠程醫療等多種形式,將優質資源精准下沉。醫院與阜陽、安慶等多市合作共建省級區域專科醫療中心,派出專家團隊“手把手”帶教,每年推廣約50項醫療新技術至市級醫院。例如,通過幫扶,阜陽市第二人民醫院已能獨立開展腹腔鏡下肝切除術等復雜手術。醫院還與太和、臨泉等人口大縣的縣級醫院建立15個專科協作聯盟,專家定期前往開展示范手術、教學查房,今年以來已完成500余台示范手術。

“我們還建成了覆蓋省內60多家醫院的遠程協作網,近三年完成線上疑難會診3000多例、遠程影像診斷上萬例,讓基層患者‘隔空’就能享受到省級專家的服務。”劉連新補充道。這些舉措有效提升了區域協同服務能力,使更多患者留在省內、留在當地就醫。

會診轉診

構建有序就醫新格局

推動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有序診療格局,不僅要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更要打通醫療資源流通的“經脈”,暢通患者科學就醫的渠道。

為破解本地疑難重症診療能力不足、患者外轉率高等現實難題,蕪湖市以實體化運行的會診轉診中心為抓手,統籌整合全市醫療資源,著力構建起一條高效暢通、雙向聯動的診療通道。全市16家公立醫院全面設立會診轉診服務中心,並匯聚市內外2200余名專家資源入庫上雲,實現信息全市共享。在患者申請轉外就醫時,工作人員主動對接,結合全市高峰學科與重點專科布局,在充分尊重患者意願的基礎上,科學引導其在市域內接受治療﹔對確需外轉的疑難重症,則積極協助對接上級醫院、邀請專家來蕪會診,最大限度方便群眾、降低其奔波成本。

“我們同步優化醫保政策,對市內雙向轉診患者減免‘門檻費’,並將轉診精准率、患者滿意度等關鍵指標納入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全面激發醫療機構參與會診轉診的內生動力。”蕪湖市委書記寧波介紹。一系列舉措成效顯著:2024年,全市參保患者轉外備案量同比下降17.6%,腫瘤等大病患者留本地治療人次增長15%,惡性腫瘤手術患者個人費用支出降幅超50%,實現了就醫便利度與醫保資金使用效率的“雙提升”。

而在全省層面,安徽也在兒童醫療領域邁出關鍵一步。11月8日,省級兒童會診轉診服務中心正式成立,標志著全省兒童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優化進入新階段。該中心推行“先會診、再轉診”的創新機制,致力於成為專業高效的“健康管家”與精准便捷的“就醫導航”。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黨委書記李倩指出,此舉將“讓患兒少跑腿、少走彎路,優化醫保基金使用效率,切實推動分級診療從願景走向現實”。作為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安徽省兒童醫院近年來引進新技術新項目453項,填補省內空白88項,疑難危重病種覆蓋率達91.1%。依托已覆蓋239家成員單位的兒童專科聯盟,新成立的會診轉診中心構建起“區域兒童醫療協同網絡”,系統破解兒童跨省就醫難題。

資源下沉

筑牢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底

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看好病,是醫改的重要目標,也是衡量改革成效的關鍵標尺。安徽持續推動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資源下沉,全力構建分級診療新秩序。

“現在方案已經很明確了,孩子需要盡快手術,不能再拖了。”10月30日,一場緊急的線上會診在阜陽市臨泉縣人民醫院上演,北京協和醫院基本外科主任醫師王維斌的診斷建議從屏幕中傳來。而在屏幕外,北京協和醫院國家巡回醫療隊的成員們和臨泉縣人民醫院醫生正從各自專業方向研討著患者病情。

就在會診前一天,12歲的涵涵(化名)因劇烈腹痛被送往醫院,CT提示其胰尾部有一個較大的腫瘤。彼時,恰逢北京協和醫院醫療隊在臨泉縣開展巡回醫療,涵涵的家屬便帶著她的檢查報告來到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賴雅敏的義診診室,就此,一場跨越京皖的“線上+線下”聯合救援緊急啟動。

幸運的是,在協和專家“線上主心骨”和臨泉縣人民醫院醫生“線下主刀”的緊密配合下,涵涵最終轉危為安。而這場跨越千裡的生命救援,也正是北京協和醫院連續12年對口幫扶阜陽醫療的生動寫照。

其實,自2014年以來,北京協和醫院累計派出12批次國家醫療隊到阜陽幫扶指導,每次開展為期近1個月的巡回醫療活動。十二批次隊伍,共計83人次專家、29個學科奔赴這場“健康之約”,通過“師帶徒”、名醫工作室、遠程會診、學術講座等多種形式,推動168項新技術新項目落地阜陽,傾力為阜陽培養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與此同時,為持續提升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安徽全面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提質升級,59個縣(市)縣域醫共體全覆蓋。組織25所城市三級醫院對口幫扶48所縣級醫院,組建24支省級醫療隊開展常態化巡回醫療。縣域內住院人次佔比近80%,基本實現群眾常見病、多發病在縣域內解決。

然而,“招人難、留人難”一直是一些基層醫療機構面臨的問題,淮南市壽縣探索的“縣管鄉用、鄉聘村用”機制提供了有效方案。該機制打破編制層級限制,推動縣級醫院人才下沉至鄉鎮衛生院,鄉鎮衛生院人員統籌調配至村衛生室,並輔以激勵政策,形成了人才共享、雙向流動的良性循環。目前,縣級醫院已向鄉鎮衛生院派遣72名專業人員,鄉鎮衛生院選聘55名編制內人員駐村服務,夯實了基層網底。

服務升級

增強人民群眾健康獲得感

醫改的最終成效,要由人民群眾的切身感受來檢驗。安徽持續改善醫療服務,優化健康管理,努力讓群眾看病就醫更省心、更舒心。

“很省事,很方便,她們護理得很專業,態度也好,我老伴傷口恢復得也不錯,真的要謝謝她們!”家住阜陽的李阿姨近日通過子女在阜陽市人民醫院互聯網醫院預約了“網約護士”,為因腦梗長期臥床的老伴進行傷口造口護理。其實,這已經是護士第二十多次上門為其老伴進行傷口換藥了。在阜陽,截至今年10月,“互聯網+護理服務”已累計上門服務1.5萬人次,真正打通了居家康復護理延伸的“最后一公裡”。

據了解,阜陽全市目前共有10家公立醫院探索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依托醫院的微信“公眾號”等線上平台,在“互聯網醫院”端口添加“院外護理”或“居家護理”等專用模塊,為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且行動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線上申請、線下服務”的院外延續護理服務,覆蓋管道護理、傷口換藥、造口護理等9個大項,共涉及子項目80項。

與此同時,阜陽還在健康宣教方面加強政策引導。界首市開展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一體化智能管理,為7500余名患者配置智能監測設備,提供健康播報、測量提醒、危急隨訪等服務累計近70萬次,結合家庭醫生團隊服務,服務對象用藥依從性顯著提高,並發症發生率明顯降低。阜南縣優化對腫瘤患者的協同管理服務,村級實行常態化訪視,鄉鎮開展恢復期跟蹤服務,縣級提供專科診療服務,共同加強健康隨訪和醫療醫保政策宣傳,指導幫助620名患者就近就便及時治療。

放眼全省,醫療服務的改善無處不在。檢查檢驗結果互認范圍持續擴大,覆蓋2385家醫療機構的醫學影像雲讓“數據多跑路,患者少跑腿”﹔三級醫院普遍推行“一站式”結算和“床旁結算”﹔常住人口中家庭醫生簽約率超53%,重點人群超83%﹔“兩病”一體化管理、慢病“小包干”等模式在探索中不斷成熟……這些點點滴滴的改進,匯聚成百姓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江淮潮涌,醫改揚帆。從“三醫聯動”的系統性重構,到分級診療的精細化推進﹔從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技術攻堅,到基層網底的持續筑牢﹔從智慧醫療的便捷可及,到健康服務的溫情延伸——安徽醫改正以“人民健康”為航標,在深水區破浪前行。

這份厚重的民生答卷,不僅體現在外轉患者的減少、醫療費用的下降、診療效率的提升,更鐫刻在百姓不再為看病輾轉奔波的笑臉上,融入在江淮大地日益堅實的健康根基中。新征程上,安徽將繼續以改革為楫,以創新為帆,在實現“病有良醫”的健康中國道路上,譜寫更溫暖的民生篇章。

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葉曉 見習記者 張婉馨 張旭凡

(責編:關飛、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