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省內要聞

安徽縣域經濟向“新”攀登

2025年11月19日08:41 | 來源:安徽日報
小字號

縣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本單元,縣域經濟一頭牽著社會發展,一頭連著萬家燈火。

“十四五”期間,安徽各地因地制宜,積極布局落子,在夯實農業基石的同時,根據各自不同資源稟賦,或打造優勢特色主導產業,或培育根植性主導產業,通過創新實現“煥新”,不斷培育新增長點,激活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從傳統到現代

農業煥新重塑發展基石

科技正引領著農業駛向廣闊的星辰大海,深刻重塑著縣域經濟這一“基石”。這一點,在安徽尤其引人矚目。

眼下,定遠縣的冬小麥陸續進入集中播種期。在藕塘鎮,機械的轟鳴聲不絕於耳,多台播種機、旋耕機在田間來回穿梭,翻地、旋耕、播種在機械臂的揮舞下一氣呵成。

“秋種講究的是搶時間和抓效率。”安徽蘇鑫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在定遠縣流轉了4萬畝土地,公司負責人鄔翔算了一筆“效率賬”:秋種階段,他每天雇佣4位工人同時使用4台機器操作,計劃一天可以完成700多畝耕地的播種工作。“要是沒有機械,一天雇佣200位工人都不可能完成搶種工作。”

“十四五”以來,安徽持續推進農機裝備研發應用,一批大型先進適用農機裝備成功推廣,農業智能化落地見效。

另一方面,多年深耕之下,尖端科技帶來的“軟實力”已經開花結果,正為縣域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10月下旬,安徽農業大學江淮分水嶺試驗站內的移動式羊舍,70多隻剛出生的小羊羔正撒歡蹦跳。試驗站站長陳家宏望著這一批羊群,激動地介紹起羊群繁育的最新成果。

2015年4月,安徽農業大學與定遠縣政府簽訂“共建新型農業推廣服務平台合作協議”,以“校地合作”模式攜手共建江淮分水嶺綜合試驗站,十年過去,試驗站已成為助力當地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高能級平台。

“羊博士”陳家宏駐站已有8年,他主導完成的黃淮肉羊新品系改良繁育工作,已在分水嶺區域改良當地品種1.4萬隻。新品種黃淮肉羊不僅生長速度快,1天能長1斤,口味不膻還嫩,產羔率更高達210%。

眼下,他們又將目光瞄准“肉乳兼用無角山羊品系”,第一批羊羔已經產出,令人欣喜。“若這一品系成功繁育出來,將實現比有角山羊更高的產肉率和產羔率,未來將帶動更多養殖戶走上高產致富之路。”說到這裡,陳家宏黝黑的臉上難掩興奮。

10年來,試驗站聚焦定遠及江淮分水嶺區域的農業產業優勢,組建了豬、鵝、漁、草、菌5個主導產業聯盟和蔬菜等X個特色產業聯盟,累計推廣新品種477個、新技術143項,服務農業企業超百家。

走在農牧耦合技術體系的試驗田邊,陳家宏笑著向記者提起,前不久試驗站與定遠縣政府達成進一步合作意向,將開啟下一個“十年之約”。

無疑,這將是一個農業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力的新十年,也是“豐”景更為可觀的新十年。

從“品牌”到“全鏈”

產業躍升鑄就發展引擎

品牌化、全鏈化是農業產業體系升級的關鍵路徑,從“做優”到“強鏈”,不僅推動農業產業躍升,也在重塑著農業價值體系。

11月5日上午,定遠縣七裡塘鄉草安村的草莓大棚裡,村民杜少平的20多畝草莓陸續進入現蕾期,預計12月中旬,首批鮮果將搶先上市。

像杜少平這樣的種植大戶並不擔心銷售問題——為了延長草莓產業鏈,2022年,當地招引農產品加工頭部企業、農產品供應鏈企業入駐,徹底解決了草莓鮮果銷售難題。

“上海麟果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每天大約收購鮮草莓20萬斤,基本包攬了當地草莓種植戶的鮮果。”杜少平透露,在此之前,當地80%以上的果農都要將鮮果賣往長豐草莓市場。

七裡塘鄉草莓種植面積達9200畝,尾果佔全年總產量1/5,入駐的大咖國際食品有限公司,將尾果收購后制成草莓果醬等高附加值產品,徹底解決了尾果因品相差而滯銷的難題。

從草莓種植、鮮果售賣到草莓醬深加工,七裡塘鄉正不斷延伸草莓產業鏈、提升草莓價值鏈,讓草莓產業越做越紅火。

在大別山腹地,同樣的紅火場面也在上演。近日,岳西縣溫泉鎮解放村的現代農業蔬菜產業園智慧大棚內暖意濃濃,菜農們正在忙著採摘、分揀,一派忙碌景象。

這片“大菜園”佔地面積238畝,總投資超5000萬元。園區內實行物聯網全覆蓋,採用智能化控制與實時監控,致力於打造一個集種植、採摘、科普、研學、分揀加工為一體的現代農業蔬菜產業園。

大山深處有了現代農業蔬菜產業園,這是岳西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又一高光時刻。近年來,岳西縣依托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高山蔬菜產業,2024年產業產值超6.5億元,有效帶動村民家門口就業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延長產業鏈,優化了生產端的效益,改善了消費端的體驗,實現供需雙贏。但要想進一步實現產品“叫響市場、賣向全國”,則離不開品牌的打造。

11月5日下午,位於定遠縣西卅店鎮的安徽農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內,濃郁的鹵料香氣扑鼻而來。該企業總經理郭星介紹,目前公司專注於定遠白鵝和定遠黑豬的深加工與銷售,“標准化、規模化的工廠生產模式已經改變了以往‘小作坊’單打獨斗、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的尷尬困境。”

作為“定有良材”品牌產品的深加工基地,安徽農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於2025年9月正式投產,目前已形成“養殖繁育+深加工+銷售推廣”的完整鏈條,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預計年產值1億元左右。

“目前,我們生產加工的橋尾已接到客戶訂單,醬肉產品在抖音熱銷。未來,我們計劃在線上平台通過美食博主的‘種草推介’、線下開設專賣店等多種方式,讓定遠風味‘圈粉’更多食客。”郭星的輕描淡寫,卻勾勒出“定有良材”這一品牌的壯麗藍圖。

自2023年4月正式發布以來,“定有良材”品牌已促進當地農產品銷售超4億元,帶動2000余戶農戶和500余家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生產﹔2024年“定有良材”順利通過“國審”,成為滁州市唯一一個被國家商標局審批注冊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一場關於“土特產”抱團發展、協力輸出的品牌化打造之路仍在繼續。

從城市到鄉村

深度融合助力“雙向奔富”

“十四五”以來,安徽省通過 鄉村建設、文旅融合、產業聯動、基建提質“四維”路徑,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實現發展成果普惠共享。

這其中,農文旅融合不僅是連接城市與鄉村最為活躍的要素橋梁,也是壯大縣域經濟的重要抓手。

泉河與流鞍河交匯處,臨泉縣西部文化旅游區借勢而起,順河老街、古沈國歷史文化園、中環格林童話世界、魔幻之都等景區街區共同構成臨泉文旅版圖的核心,而規模最大、成長最快、影響最廣的當數魔幻之都。

“這裡不是簡單的游樂園,而是活態的封神文化博物館。”魔幻之都負責人王偉說,“作為臨泉‘四大名片’中‘姜尚故裡’的核心載體,該項目依托古沈國遺址、千年白果樹等文化IP,將《封神演義》的神話敘事融入265萬平方米的空間布局中,形成‘封神魔幻動物園’‘哪吒鬧海水樂園’‘封神魔幻游樂園’‘魔幻國潮街’四大板塊的立體架構,著重打造封神IP,通過綜合體的文化敘事,給游客提供不一樣的體驗。”

“仙魔電音節”創下單日接待3萬人次的紀錄、“動物嘉年華”成為親子家庭的最愛……滿足不同人群休閑旅游需求的文旅綜合體模式,是“魔幻之都”“吸睛”又“吸金”的流量密碼,它通過深度挖掘臨泉深厚的文化資源,著力打造集游樂、研學、休閑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旅游目的地,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破圈之路,成為安徽乃至中原地區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標杆。

另一方面,城鎮化、工業化是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基本途徑。圍繞這一路徑,安徽各縣域積極探索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型城鄉關系,為城鄉融合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

2025年,定遠成功躋身“安徽縣域綜合實力30強”名單,“爭先進位”的秘訣,就藏在各鄉鎮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特色產業園內。

於2021年打造的張橋鎮輕紡產業園是定遠縣14個鄉鎮產業園區中最大的一個,在此之前,張橋鎮沒有工業基礎,是傳統的農業大鎮。

“2021年我們順勢承接長三角輕紡產業,打造輕紡產業園,邊建設、邊招商、邊投產,目前一期已有45家企業登記注冊。”張橋鎮政協聯絡組組長唐元武介紹,2024年產業園產值超10億元,2025年預估將達到15億元左右。

5年不到,張橋鎮實現了從農田變廠房、農民變員工的轉型躍遷。而依托14個鄉鎮產業園,定遠縣也形成了以“一園一鏈”為格局、“園+鏈”為導向,以工促農的城鄉融合新局面。

放眼江淮大地,從產業園區到阡陌鄉野,從城鄉共榮到“雙向奔富”,現代化縣域轉型實踐正如火如荼上演。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向“新”攀登,縣域經濟正在匯聚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祁海群 施露 通訊員 王文 楊超

(責編:關飛、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