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省內要聞

宿州市埇橋區從田野、實驗室、市場多端發力——

科技賦能,大豆變“金豆”

2025年11月19日08:39 | 來源:安徽日報
小字號

初冬時節,天氣晴好,黃淮平原田野裡機聲隆隆,宿州市埇橋區數十萬畝大豆已豐收歸倉,農民們正抓緊當前的“窗口期”搶播冬小麥。

埇橋區地處黃淮平原南端、北緯33.6°,是我國高蛋白夏大豆黃金種植帶,優越的光照、氣溫、水源、土壤等自然條件,孕育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埇橋大豆”,以其高蛋白特性著稱。

面對大豆單產偏低、產業效益不高的共性難題,埇橋區以科技為核心驅動力,在田野、實驗室與市場中,書寫出大豆變“金豆”的產業故事。

變“靠天吃飯”為“科技增產”

“今年天氣不夠給力,但大豆收成還不錯,畝產接近300公斤!”在欄杆鎮王庄村,家庭農場主王永飛對收成倍感欣慰。然而,2011年他返鄉創業時,大豆畝產不足150公斤的困境仍歷歷在目。

過去,大豆病虫害多、產量低、效益差,農民更傾向種植玉米,這曾是我國大豆產業的普遍難題。王永飛不肯服輸,叩開南京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的大門,求教技術,實現從“靠天吃飯”到“科技增產”的轉變。

2023年,他的農場加入“大豆振興協同創新工程”,成為明星品種“南農47”的示范基地﹔2024年,又攜手中國農業大學開展土壤生態研究,打出“良田+良種+良法+良機”組合拳。

他的“增產三板斧”精准有力:一“搶”天時,播種期提前10天,巧妙避汛、壯苗抗逆﹔二“封”草害,創新除草劑配方,效果高達95%,成本大降﹔三“防”病虫,採用“一拌一封一噴”大豆病虫草害全程綠色防控技術模式,為種子穿上“防護服”,將病虫害發生率控制在5%以內。同時,引入北斗導航精量播種機、水肥一體化滴灌設備等,推動大豆生產“全程機械化+精准化”,以“指尖管理、雲端巡田”替代傳統勞作。

如今,王永飛的農場規模擴至1000余畝,解決100余人就業,人均年增收超4000元。2024年,在農業農村部組織的高產競賽中,該農場大豆以畝產323.8公斤的成績,位列全國第二、安徽省第一,為保障糧食安全貢獻了“宿州力量”。

宿州市探索“揭榜挂帥”機制,實施“大豆振興協同創新工程”。工程由南京農業大學揭榜,在埇橋區和靈璧縣分別共建兩個萬畝示范片,推進良種良法集成技術的應用推廣,助力大豆大面積單產提升。宿州全市大豆種植面積約200萬畝,其中埇橋區常年種植大豆約78萬畝,年產高蛋白大豆12.5萬噸。

變“田間種子”為“糧食芯片”

近日,記者來到位於埇橋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種業科技谷”,在南京農業大學大豆生物育種中心內,研究生黃金貴正在專注進行接菌實驗,檢測“南農47”對特定細菌的抗性。質譜分析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智能溫室……實驗室裡高精尖設備一應俱全,在黃淮海地區首屈一指,為大豆種子研發提供堅實支撐。

“美洲大豆產業發展得益於育種、抗性、機械化三駕馬車。我國大豆要改變對外依存度高的‘卡脖子’現狀,主攻方向就是抗病虫育種。” 9月21日,在第三屆宿州大豆產業創新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蓋鈞鎰強調了大豆種業創新的緊迫性。

埇橋區將種業視為產業突圍的“第一引擎”,全力打造黃淮海(宿州)種業科技谷,匯聚了崖州灣國家實驗室、中國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等國家級科研力量。通過揭榜挂帥,科研人員成功育成並推廣“金豆99”“皖宿112”“宿豆051”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蛋白、高產、抗病新品種。

創新驅動根基在於人才。南京農業大學將宿州研究院作為研究生產教融合培養基地和專業實踐基地,把課堂搬進大豆田裡。

“我今年5月來到宿州,整個大豆生長期都在這裡學習,開展田間和實驗室實驗。”黃金貴說。目前,南京農業大學已安排600余名碩士、博士研究生開展教學實踐工作,同時組織相關專家、教授到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常態化走訪調研,為“埇橋大豆”科技創新注入智慧力量。

2021年以來,埇橋區依托制種大縣獎勵政策項目,提升區域品牌和“五化”水平,推動大豆制種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打造大豆制種強縣。該區先后印發《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大豆制種大縣建設規劃(2021-2025年)》等文件,確保國家區域性大豆良種繁育基地建設項目有序進行。如今,埇橋區大豆良種繁育基地穩定在10萬余畝,年產量1900萬公斤,不僅滿足本地需求,更輻射蘇、魯、豫等省份,讓“埇橋芯”種遍黃淮海。

變“賣原料”為“創品牌”

在大澤鄉鎮的博之源食品公司車間,豆香四溢,自動化生產線正將本地非轉基因大豆加工成醇香的高蛋白豆乳。

“要有‘油皮’的豆乳才是最好的。”公司負責人韓素蘭介紹,在“博士專家進埇橋”活動牽線下,公司與行業專家合作,引進智能自動化生產線,實現加工工藝躍升。新工藝能同時提純蛋白質、脂肪、異黃酮、卵磷脂等物質,加熱冷卻后形成“油皮”,這是普通工藝難以做到的。

埇橋大豆即便擁有高蛋白等品種優勢,也存在著“產業鏈短、附加值低”的問題,好豆子卻賣不上好價錢。為破解這一困境,埇橋區著力推動大豆產業從“賣原料”向“賣產品”“創品牌”轉型。

“我們在周邊托管了10萬畝土地全部用來種大豆,秋后按照每斤高出市場價0.1元進行回收。‘訂單化種植’既保証了生產原料的品質,也增加了農民收入。”韓素蘭告訴記者,公司擁有豆乳和豆制品兩條深加工生產線,近20個單品,年加工大豆6000噸至1萬噸,帶動周邊200余村民就業。

博之源是埇橋區推動大豆精深加工、培育新質生產力的縮影。埇橋區堅定走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產業發展路徑,延伸產業鏈條。如今,從豆乳、豆干到高檔大豆蛋白產品,大豆附加值不斷提升。地理標志商標的成功注冊則為品牌推廣奠定了基礎,進一步擴大了“埇橋大豆”影響力,使其從區域性農產品升級為全國性品牌。

“目前,我們擁有規模以上加工企業1家,年加工產值約1億元,年加工大豆1萬噸左右。大豆全產業鏈年產值已突破10億元。”埇橋區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一顆小小的“金豆”,成為了支撐區域經濟發展的“大業”。當前,埇橋區正通過“素食產業生態聯盟”聯合上下游企業,全力打造“中國素食之都”。

從單產突破的“田間革命”,到種業創新的“實驗室攻堅”,再到價值躍升的“車間變革”,科技編織出埇橋大豆產業的宏偉藍圖。在這片黃淮平原上,一場關於大豆的深刻變革仍在繼續。一顆“金豆”的產業躍遷,正為我國大豆振興與糧食安全貢獻著日益堅實的“埇橋力量”。(記者 張玉芳 通訊員 項錦)

(責編:關飛、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