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縣區傳真

合肥基層治理的路徑探索

2025年11月18日10:29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文化,作為一種柔性力量,如今在合肥的基層治理中,正發揮著積極效用。在這裡,一場場“左鄰右舍”鄰裡節讓居民從“陌鄰”變“熟鄰”﹔一座承載清代“洪水橋”記憶的石橋,催生了今日虹橋社區“好人頻出”的文明風尚。

為治理注入文化基因

在肥西縣山南鎮,“敢為人先”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套具體的治理手段。他們通過優化整合村民組,每年節約出約30萬元資金用於民生保障﹔創新打造 “南姑娘說法”普法情景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普及法律﹔同時,依托全縣統一的 “共治積分匯”平台,將遵守村規民約等行為量化賦分,讓好人好事能得到獎勵。肥東縣弘揚渡江戰役“小木船”精神,組建 “小木船”志願服務隊,搭建 “紅色板凳會” 等82個社區議事平台,每年化解上千件鄰裡糾紛﹔建立 “紅色積分制” ,激勵百余戶“紅色家庭” 成為鄉村治理示范戶。

遍布於社區、街道、鄉鎮的豐富文化資源,是基層治理最為豐厚的滋養。合肥市正積極梳理和活化利用這些文化資源,打造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的基層治理品牌,為基層治理植入“文化基因”。

文化如何照進治理現實

文化賦能治理,必須通過具體載體落地生根。合肥以典故、地標、名人為載體,推動文化與治理深度融合。

在巢湖市亞父街道,已發展為“五法聽事”工作體系。街道建成57個“恭聽點”,組建560余人的專業隊伍,形成“聽—解—督”閉環機制。無獨有偶,廬陽區三孝口街道將“三子侍親”的孝親文化,系統性融入基層治理實踐。街道升級杏花公園為全省首個“孝文化”主題公園,打造“孝善之家”主題地鐵站,推廣“窗帘之約”,由低齡老人結對守護高齡獨居老人的安全,建立“孝行積分制”,有效化解家庭鄰裡糾紛340余件。

文化如何讓治理更有生命力

文化賦能治理的生命力,體現在它解決了實際問題,並激發了持續的內生動力。基層干部群眾的感受最為真切。“以前覺得文化太高深,跟社區工作不沾邊。現在發現,用好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工作更好做了。” 一位社區書記說道。

文化凝聚共識,讓治理“有溫度”。近期,安徽省委社會工作部發布了首批“百佳村規民約”,合肥市多個村(居)入選。廬江縣金牛鎮圩壩村就是其中之一。該村過去婚喪嫁娶講排場、比闊氣,彩禮動輒8—10萬元,不少家庭為此背上債務。為扭轉風氣,村裡將婚俗改革明確寫入村規民約:彩禮不超過5萬元,宴席不超過20桌。同時,由村裡有威望的老人組成“紅娘調解隊”,上門勸導。新規實施一年多,村裡12場婚禮的彩禮平均降至3.2萬元,降幅近50%,鋪張浪費現象得到有效遏制。村規民約不再是牆上的標語,而成了群眾自覺遵守的行為規范。

文化激活參與,讓治理“有活力”。文化平台也成為居民參與的催化劑。在包河區常青街道,社區將停車管理、文明養犬等棘手議題,融入“鄰裡文化節”等活動中,引導居民在輕鬆氛圍中共同商議。最終,居民自發成立“停車管理共治會”,實現了小區停車秩序的自治。在長豐縣馬郢社區,通過實施“馬郢計劃”,吸引志願者與村民共同將廢棄校舍改造成“戲劇工坊”,村民在自編自導“村晚”中,重新建立了緊密的社區聯結。

文化引領發展,讓治理“有動能”。文化直接轉化為發展勢能,推動產業振興與鄉風文明。肥東縣以包公故裡文化園為核心,正在全力打造包公源旅游項目,將其建設成集廉政文化傳承、現代文旅體驗和研學教育於一體的綜合性文旅目的地。長豐縣造甲鄉深入挖掘本地紅色文化和傳統農耕文化,打造了集紅色教育、農事體驗、田園觀光於一體的“雙河月亮灣”田園綜合體。

文化賦能,讓治理在技術與制度層面之外,實現了人心的凝聚與主體性的激活,這正是基層治理最為深厚的力量支撐。(趙姝姝 楊圓圓)

(責編:歐愷、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