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縣區傳真

宣城市宣州區:小蟹苗撐起鄉村振興“大產業”

2025年11月18日10:24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時值初冬,薄霧輕籠著宣城市宣州區水陽鎮的萬畝蟹塘。新珠村蟹農葛兆沛劃著泡沫船穿梭塘間,拉起地籠,青背白肚的幼蟹翻騰而出,隨后分揀、過秤、打包,一切准備就緒,隻為及時發貨。這位養蟹20多年的“老把式”笑著說:“殼子硬、黃滿、個頭勻,今年行情肯定不錯!”

水陽鎮幼蟹養殖面積超4萬畝,幼蟹產量佔全國七分之一,每年對蟹苗的需求量高達8萬千克。然而,這裡的蟹產業曾經卻深陷種源卡脖子”的困境——蟹苗長期依賴外購,每千克價格從200元到1600元不等,質量參差不齊,讓養殖戶苦不堪言。“花高價買差苗,一年收成沒保障。”葛兆沛道出了當時所有養殖戶的心聲。

為破解困局,在安徽省農科院水產所推動下,當地企業與合作社赴江蘇如東、東台建立1000畝繁育基地,從長江水系6個優勢產區遴選良種,攻克大規格親本培育、原位淡化等多項核心技術,通過遺傳解析定向選育,讓蟹苗生長速度提高8%,成活率提升6%。如今,位於水陽鎮的安徽騰飛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已成為省級水產原、良種場,不僅滿足本地需求,還輻射江蘇興化等地區,徹底結束了“種源在外”的歷史。“現在種源完全自主,還能供應周邊1.5萬畝基地。”宣城市金新河蟹苗種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葛其壽說。

種源穩了,智能養殖再為產業提效賦能。走進水陽鎮吳村村中華絨螯蟹優質蟹種培育示范區,水面管網縱橫交錯,控制室的顯示屏上,水溫、pH值、溶氧量等數據實時更新。“以前巡塘一身泥,半夜還得摸黑增氧,有人甚至摔掉門牙。現在手機App就能看塘口,遠程一鍵就能操控設備。”安徽騰飛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葉飛介紹,可視化巡檢和智能水質管控讓養殖決策更科學,200畝基地僅需5人管理,人工成本大幅降低。對比傳統模式,核心示范區蟹種平均產量提升10%,每千克售價上漲20元,畝均增收1200元,優質蟹種還能返銷江浙市場,憑借“品質好、上市早”備受青睞。

科技不僅讓養殖端提質增效,更延伸了產業鏈條,破解了早熟蟹售價低的行業難題。在宣城市金水源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車間裡,工人正將早熟蟹清洗、冷凍、分割,加工后的蟹黃蟹肉銷往滬廣等地,供不應求。“以前都‘賤賣’到江浙一帶,為拓展早熟蟹銷售路徑,我們新建了現代化中華絨螯蟹加工生產線。”公司負責人介紹,在這條生產線上,早熟蟹經暫養、清洗、蒸煮、液氮冷凍、分割剔選和包裝后銷往上海、廣州等地。同時,水陽鎮探索“水稻—幼蟹共作”新模式,實現稻谷每畝900斤、幼蟹每畝400斤的雙豐收,一畝田產出兩畝效益。

變化的背后,離不開扎根田間的科技力量。坐落於塘埂旁的宣州河蟹科技小院,在今年被評為國家級科技小院,6名導師和幾名研究生常年駐點,平均每年在基地工作200天,把實驗室搬到了塘口邊,構筑起水產、農業、生態學等領域的“田間課堂”。

“我們要讓更多科研成果在田間落地生根。”宣州河蟹科技小院首席專家、安徽農業大學副教授李西雷帶著團隊扎進塘埂,蟹種選育、生態養殖、稻蟹共作、無環溝種養……推廣了多項實用技術。如今,這些技術已覆蓋養殖全鏈條,從池塘整建、苗種投放,到生長監控、水質管理,都有科技小院的精准指導。同時通過“研究生駐點+專家指導+農戶參與”的模式,用最接地氣的方式把技術“翻譯”給農民,讓如葛兆沛一般懂技術、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一個個成長起來。如今的水陽鎮,通過科技賦能,養殖戶們能生產出更高質量的水產品,市場競爭力和附加值顯著提升,曾經“靠天吃飯”的養殖模式,正逐步轉向“靠科技增效”。今年以來,“水陽蟹”品牌產品累計銷售6億元,同比增長6.7%。

“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以科技賦能農業發展。”水陽鎮水產站站長汪祖軍表示,“借助科技小院深化產學研,進一步打響‘水陽蟹’區域公共品牌。”這支以科技為翼的“蟹苗大軍”,正讓“中國幼蟹第一鎮”的名片愈發鮮亮,在水鄉大地上續寫著鄉村振興的新篇章。(嚴震)

(責編:劉穎、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