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花山區:辦好“微實事”,老城區驚艷蝶變

晨曦微微,馬鞍山市花山區金家庄街道金字塘路兩旁,攤主們陸續出攤,新鮮的蔬菜、瓜果和水產,應有盡有。道路盡頭是金字塘公園,許多市民晨練歸來穿過金字塘路,順便買菜回家。這條路雖不寬,但攤位秩序井然,攤主們“日出而作”,人流高峰一過便收攤。
馬鞍山市區最早圍繞金字塘而建,范圍逐步擴大。金字塘是馬鞍山城市“源起之地”,其所在的花山區是老城區,近年來,面對人口老齡化、小區建筑老舊、基礎設施老化等情況,花山區創新城市治理方式,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活力。金字塘公園美麗的荷塘、塑膠步道以及金字塘路的“潮汐攤點”等都是老城區“向新而行”的映射。
“潮汐攤點”為流動攤販“安家”
“自家種的葡萄,不買就要賣光了……”清早的金字塘路邊,一位賣葡萄的大姐說,她在這裡賣葡萄已有七八年,每天凌晨從廬江開車過來,“過去來晚了怕沒位置,現在秩序規范了,攤位固定下來,來買東西的人也多了。”
金字塘路附近老年居民多,他們習慣自己出門買菜。有需求就有供給,時間久了,金字塘路便有了許多流動攤點,攤主們來自四面八方,還有從巢湖、南京銅井等地遠道而來的。流動攤點門檻低、成本少,是商販的生計來源,也方便了居民購物,但佔道經營、堵塞交通、環境差等問題屢被投訴。
花山區作為老城區,像金字塘路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該區經過摸排分析,梳理出黃梅巷、豐收路、金字塘路等10多處點位。面對便民需求、居民投訴與攤販生存三重壓力,該區沒有採取“一刀切”的簡單取締方式,而是以“疏堵結合”為原則,探索“潮汐攤點”模式,讓流動攤點“安家”。所謂“潮汐攤點”,即實施“柔性管理”,在特定區域劃定經營范圍,允許流動攤販定時、定點經營,時間一到立即收攤,還路於民。
“在金字塘路等‘潮汐攤點’設置公示牌,明確經營時段、范圍及責任主體,通過疏導、宣教、動態調整攤位等方式滿足攤主需求,專人值守,規范經營秩序。”金家庄街道黨工委委員徐政寅說。
有了“新家”的還有流動小吃攤。安徽工業大學東校區附近的體育路,過去自發聚集了200多個小吃攤,雖然煙火氣十足,但伴生著環境差、交通擁堵、安全隱患等問題。去年,當地政府因勢利導,在一旁的空地規劃建設了可遮風擋雨、攤位固定、保障水電的“體育路夜市”,開業至今不僅知名度大增,近期又啟動了二期建設。
自從流動攤點有了“家”,便民利民、有序管理和攤販生存等問題同時解決,一舉三得體現出城市“柔性管理”的成效。
“見縫插綠”讓城市空間更靚
在家裡推窗見綠,走出家門,小區裡就是公園,可以健身、休閑、觀景,這種不出小區就能享受到舒適、健康的高品質城市生活的“奢望”,如今在花山區東苑小區實現了。
近日,記者看到東苑小區中心區域新建成一處草木成趣,景觀優美,涼亭、廊架、塑膠跑道、兒童游樂場等設施俱全的全新游園。半年多前,這裡還是雜樹叢生,設施缺少,功能喪失的廢棄游園。去年,東苑游園的改造納入花山區口袋公園建設計劃,山體覆綠、修建涼亭、增加花卉綠植,今年游園蝶變為“小而美”的休閑空間。
“推窗見綠、出門入園”,得益於城市“邊角料”的盤活。花山區人口密集,樓房林立,可利用地塊不多。近年來,居民對就近休閑等高品質生活需求日增,該區著眼“方寸之地”,通過“見縫插綠”進行微更新,提升城市功能品質。
全區梳理出閑置空地、廢棄場地以及街角巷尾的零散地塊,依據居民分布、功能需求和交通狀況等因素選址布局,分別按照市級主導配合建設、區級聯動開展自建、房地產進行代建等模式,建設口袋公園。
“目標是居民‘300米見綠、500米見園’,打造集美化環境、休閑娛樂、文化展示等功能於一體的城市‘綠色會客廳’,讓市民在家門口感受城市的溫度與美好。”花山區城管局副局長王鳳祿說。
目前,該區已經建成60余處口袋公園及綠地游園,各具主題和特色,東暉路游園巧妙融入法治宣傳欄,讓居民在散步中學習法律知識﹔珍珠園小區內的口袋公園綠樹環繞,打開了林下空間﹔真趣味園建在五岔路口,融小型運動場和水景於一體﹔歸園·慢享公園以垃圾分類為主題,成為傳播綠色理念的生動課堂……這些星星點點分布於各處的口袋公園不僅改善了城市環境,也成為居民休閑社交的重要場所。
為保証口袋公園品質,花山區還建立了長效管護機制,聘請綠化公司負責日常養護,通過“周督查、月考核”嚴格監管,確保每處公園“常新常綠”。
“繡花功夫”讓老城區更宜居
午后時光,秋風送爽,名雅居小區年逾古稀的王宗金和鄰居們在小區共享空間裡聊家常、晒太陽,十分愜意。“在這裡住了十幾年,看著小區從新變舊,現在又變樣了,增加了停車位、晾衣區,綠化好了,還有大家休閑活動的場所。”王宗金說。
花山區名雅居小區建設之初,是當地人艷羨的知名小區,但多年來小區設施漸漸不能滿足居民需求。去年,小區基礎設施改造啟動,採納居民建議,環境得到系統提升,過去停滿非機動車、堆滿雜物的架空層被改造成包括健身休閑區、棋牌區、快遞區、黨建宣傳區等功能區的共享空間。
在花山區,名雅居、梅園、新工房、大北庄等小區都曾見証城市發展,卻也面臨“零部件”老化等共性難題。近年來,該區堅持“改面子”與“換裡子”並重,下足“繡花功夫”,通過微改造實現老舊小區精美化、舒適化、便捷化目標。
“圍繞城市發展,充分考慮居民宜居需求,制定改造計劃。”花山區住房管理服務中心“老舊改”負責人王浩介紹。該區著重對老舊小區進行瀝青攤鋪、雨污水管網整治改造、樓棟外立面整治及樓道內整治改造。同時,根據居民意見,更新改造老舊電梯,翻建新建停車位、非機動車棚,安裝電瓶車充電樁,提升綠化景觀。
“小區電梯用了快20年了,時常出故障,老電梯終於更新了。”提起電梯更換,東暉花園居民葉守權的開心溢於言表。該小區樓層高、電梯老舊,居民更換電梯的訴求強烈。今年初,小區9部電梯集中更換。“新電梯質量大幅提升,新增梯控、監控、刷卡等功能,費用大都來自國債補貼。”東暉花園物業經理趙舜說。
今年,花山區梳理17個小區合計208部老舊電梯,列入首批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項目庫,目前已全部更新完工。
花山區把老舊小區作為重要民生工程推進,截至目前,該項民生工程已讓名雅居、康樂家園、新工房等數個小區率先蝶變,惠及居民超萬戶,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切實提升,老城區煥發新活力。(記者 賈克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