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安徽故事匯丨吳運飛:0.5平方毫米下的“電磁夢”

給吸鐵石纏上導線會發生什麼?19世紀,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通過這一裝置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揭示出電與磁的內在聯系,發明了最原始的電感器。這種電子元件可以用來抵抗電流大小和方向變化,小到耳機、智能手表、無人機等,大到數據中心,大科學裝置等裝備,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在合肥邁微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邁微技術”)的自動化工廠內,公司CEO、聯合創始人吳運飛從操作台中取出了一盤芝麻粒大小的磁體。“我們制作的這種磁體,微型線圈安置在磁體內部,叫做一體成型芯片電感。其運用於現代高度智能化、微型化、集成化的電子設備中,大小隻有1.0mm×0.5mm。”
難道只要把電感整體結構做小了,就能滿足如今電子設備的要求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吳運飛介紹到:“一台5G手機裡的電感用量能達到250顆,而電感的核心材料又都是磁性材料,容易相互干擾。所以除體積小以外,電感還需具備抗電磁干擾、損耗低、頻率高等性能要求。”
吳運飛查看自動化工廠設備。人民網 丁紀攝
2017年,吳運飛求學於合肥工業大學,其博士生導師吳玉程教授正帶領團隊攻克電磁功能材料關鍵性難題。歷時五年潛心研發,團隊率先在電磁功能粉體材料領域實現突破,追上了與國際巨頭在該領域上的差距,填補了國內空白,部分產品甚至是國際首創,這也正是一體成型芯片電感能實現微型化與功能化的核心技術。
面向市場的巨大潛力以及客戶對高端產品的迫切需求,吳玉程教授團隊嘗試將實驗室產品進行市場化運作。
“對於高校團隊來說,如何將實驗室產品產量從‘克級’提升到‘公斤級’‘噸級’,實現大批量應用,是科創成果轉化面對的最大難題。”吳運飛說,“我們有幸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合肥工業大學和安徽省內各級政府的共同扶持,讓我們的產品得以問世。”
首先是場地。團隊依靠合工大智能院建立中試平台,在合肥市包河區率先嘗試量產落地。“在包河區和工大智能院的幫助下,我們打通了從‘書架’到‘貨架’的‘最后一公裡’,加快了公司的市場化進程。”吳運飛說,在此基礎上,公司和宣城市高新區合作,將量產線進一步放大,很快實現了首個千萬級的訂單收入。
其次是資金。新材料產業資產重,周期長,需要“耐心資本”的接力扶持。2022年,邁微技術正式成立。成立的前兩年就獲得了合肥產投、包河創投、科大硅谷等省內投資機構數千萬元股權融資。
到如今,邁微技術發展進入第三年。三年間,公司獲得了安徽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安徽省首批次新材料國際先進水平、創業安徽大賽金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等多項榮譽。
同時,邁微技術的產品已經擴展到了數十款,市場涵蓋了智能穿戴、汽車電子、AI服務器、尖端裝備等多個應用領域。邁微的發展正如其創始之初所構想的那樣——“邁向未來,精微造材”。
“三年間公司能有如此規模,超出了我們的預期,這些榮譽與安徽省對科創企業的扶持密不可分。” 吳運飛說,邁微的發展是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現在正是在安徽創業的好時期。
“電磁功能材料依舊大有潛力,但仍需穩扎穩打,從追趕到實現領跑。”面向未來發展,吳運飛充滿了信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