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碭山:黨建“紅鏈”串起產業發展生態圈

近年來,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聚焦醫療器械、果蔬食品兩大主導產業,創新構建“產業鏈黨委”組織體系,通過組織鏈、服務鏈、創新鏈“三鏈融合”,推動黨建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釋放出“1+1>2”的乘數效應。
組織強鏈,變“單兵作戰”為“協同攻堅”
創新架構,實現全域覆蓋。構建“1+1+2+X”組織體系(即1名縣領導任第一書記、1個開發區黨工委牽頭抓總、2個主導產業鏈黨委、X個鏈上企業黨組織),創新推行“四同步”黨建孵化工作法,即企業洽談時同步評估黨建工作、招聘時同步優先吸收黨員、建設時同步規劃黨建陣地、投運時同步建立黨組織,將分散的企業擰成“一股繩”。
高效議事,破解共性難題。建立產業鏈黨建工作召集機制,實行“需求-資源”清單雙向對接,定期梳理企業用地、審批、用工等共性需求,聯動發改、市監、科技等部門集中會辦,推動鏈上企業事務共商、標准共定、發展共促。
跨鏈融合,釋放協同紅利。產業鏈黨委精准對接資源,成功引進大連金泰金屬、美國Dole食品等配套企業,醫美產業吸引北京愛美客等9家頭部企業。大力推動資源共享、產能協同,實現微谷眾創空間為22家電商提供1小時高效分揀,愛澤供應鏈串聯邁瑞醫療、聖灃食品等10余家企業跨鏈合作,有效提升集群整體效能。
資源聚鏈,變“要素分散”為“精准滴灌”
人才共育,激活創新動能。堅持“黨建鏈”賦能“發展鏈”,依托產業鏈掌握的各類產才對接載體,建立“一站式”人才供應體系。目前,果蔬產業鏈黨委已聘任科技食品、海升果業等企業的5位人才擔任“共享專家”,定期上門為鏈上企業“把脈問診”,有效降低了中小企業用才成本。
平台共用,強化要素保障。踐行“鏈有所需、我有所幫”“企有所呼、我有所應”的服務理念,構建“日常問題由黨建工作指導員協辦、專業問題由職能部門承辦、疑難問題由聯席會議合辦”機制,加強資金、技術、平台等關鍵要素保障,促成產業項目合作。
渠道共享,打通市場梗阻。積極發揮產業鏈黨委統籌協調作用,創新搭建“渠道共建、資源共享、市場共拓”平台,打通城鄉商品互通渠道,推動銷售渠道從“企業私有”走向“鏈上共享”。
服務暖鏈,變“企業跑腿”為“數據跑路”
審批做“減法”,提速項目落地。設立企業服務中心,推出“一站式審批”“一枚印章管審批”等舉措,實現政策兌現、政銀企對接、行政審批等高頻服務事項“一窗辦理”。協調銀行建立遠程開戶機制,推行“不見面”辦理業務,力促項目早落地、早投產。
服務做“加法”,精准紓困解難。搭建“一企一群”線上服務平台和幫辦機制,營業執照、項目備案等事項實現全程免費代辦。積極整合部門、園區工作人員和專職黨建指導員等力量,選優配強15名專職指導員,採取“一員一方案、一企一專員”模式,切實為企業排憂解難。
配套做“乘法”,夯實產業根基。以提升產業鏈價值為導向,充分發揮產業鏈黨委牽頭作用,啟動建設污水預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工程,規劃建設研發中心、滅菌中心,構建醫療儀器設備“孵化—研發—中試—產業化”梯級產業空間載體,加快推進產業鏈轉型升級,實現黨建工作與產業鏈發展的深度融合。 黨建興則事業興,黨建強則發展強。
下一步,碭山縣將繼續深化探索產業鏈黨建,推動黨建工作與產業鏈發展實現更深層次融合,努力做到產業鏈延伸到哪裡,黨組織就建到哪裡、黨的工作就開展到哪裡,推動形成“黨建強、產業興”的良性循環。(趙恩潤、王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