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創新防災減災工作思路,為群眾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守護保”背后的民生考量

“車子來車子去,住的民宿也干淨,讓我們轉移,也是為我們好,當然願意。”7月8日,提及6月22日因暴雨發生的緊急避險轉移安置情況,旌德縣孫村鎮玉溪村水金窪村民饒良英快人快語,“差不多每年都要轉移,但一次比一次好,感謝政府的周到安排。”
山洪“來得猛危害大”
今年58歲的饒良英嫁到水金窪已有30多個年頭,這裡距離集鎮主干道不到2公裡,是兔子嶺腳下的一片窪地,面朝開闊的稻田,背倚百余米高的山丘,是該縣在冊的重點管理的地質災害點之一,也是該鎮汛期人員轉移最頻繁的隱患點之一。多年以來,當地不少村民通過在外安家置業或響應政府異地搬遷政策紛紛外遷,但也有像饒良英這樣年齡大了、不願離鄉的群眾,如今還有11戶15人。
“幾乎每年都要組織群眾轉移安置,每次都會產生不少費用。”孫村鎮副鎮長左華敏告訴記者,一到汛期,他們就格外緊張,鎮村干部24小時值守,聯村組長帶隊下村不間斷巡查。2020年洪災,鎮裡緊急轉移了36戶70余人,安置了10天,鎮財政花費了9萬多元。“9萬多元對於鄉鎮來說,確實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左華敏坦言。
旌德縣應急管理局局長姚盈民有著豐富的鄉鎮工作經驗,對此更是深有體會。作為山區縣,該縣地質災害隱患點多達74處,威脅區涉及人口105戶374人,山洪易發區(低窪易澇區)75處,威脅區涉及人口1000戶3154人。全縣10個鄉鎮都存在切坡建房情況,共231戶859人。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應轉盡轉、應轉早轉是最有效的防御措施。但山區縣洪水有“來得猛、退得快、危害大”的特點,並不是每次轉移安置,都會發生險情,而每次轉移都實實在在增加了財政負擔。
“小財政”撬動“大民生”
如何以最小財政投入撬動最大社會效益,為群眾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我們立足於‘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共同發展’,積極創新防災減災工作思路,靈活整合各類優勢資源,小切口辦好小事,使鄉鎮基層應急管理的一件件大事、實事落地生效。”姚盈民告訴記者,他們主動聯系保險機構,結合當地實際,提出“定制化”需求,定制了突發自然災害“守護保”保險。
2023年,旌德縣以鄉鎮為基本單位與人保財險旌德縣支公司簽訂了正式的投保協議,按每個災種每人1元的標准,由財政承擔保險費用,不用群眾掏一分錢,免費為全縣112665名常住居民購買突發自然災害“守護保”保險,成為全省首個實現為群眾購買“守護保”保險縣域全覆蓋的縣。根據保險協議,在保險期間,凡是在縣域內,當居民遇到暴雨造成的河流洪水、內澇及引發的泥石流、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導致人身傷亡、緊急疏散、轉移安置、應急救援等費用支出,都可獲得保險賠付。
據介紹,“守護保”保險對因災導致人員傷亡的最高傷亡責任險額達10萬元/人,最高醫療費用責任險額達1萬元/人,最大程度提升了群眾抵御自然災害風險的能力。同時,該險種為基層政府提供緊急救援費用最高責任限額達20萬元,最高轉移安置費用達每人每天50元,最高保障天數可達10天,最高安置費用責任險額達10萬元/次,成為基層防災減災救災常規預算的有力補充。保險期內,各鎮累計責任限額達50萬元。
2023年旌德縣未發生大的險情災情,但在汛期遭遇3輪強對流天氣過程中,累計轉移安置群眾30戶57人,全縣總費用支出約1.1萬元,獲得保險賠付5250元,保險賠付佔比約為47.73%。2024年6月19日至7月3日強降雨期間,全縣累計提前轉移安置群眾736戶1359人,總費用支出46.72萬余元,保險賠付23.86萬余元,約佔51.07%。
旌德縣政府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守護保”保險這一創新舉措,不僅最大程度地減小了基層政府財政壓力,更增強了普通家庭的抗風險能力,基層干部組織群眾轉移避險更加積極果斷,群眾也更加信任、配合。“這種‘政府+保險’的協同機制,既破解了以往汛期群眾轉移難、有抵觸情緒等問題,又解決了基層政府財政負擔重、干部轉移群眾壓力大等后顧之憂。”孫村鎮鎮長胡葆華感慨。
探索保險方案再升級
在兩年探索工作的基礎上,旌德縣今年進一步推出“守護保”保險優化方案。一方面探索擴大保障范圍,即將原有的單一災因暴雨災害,擴展為多災種災因,包括台風、暴雨、暴雪引起的洪水、泥石流、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
另一方面,探索把上限提高,即在每人1元基礎版之上,推出2元升級版(保險期內,累計責任限額200萬元/年﹔最高傷亡責任險額達10萬元/人﹔最高醫療費用責任險額達1萬元/人﹔最高安置費用責任險額達20萬元/次﹔緊急救援費用最高責任限額達20萬元)。今年全縣10個鎮為11.2萬余名常住居民購買“守護保”保險保費165226元,其中有6個鎮購買2元版,4個鎮購買1元版。
“除了探索擴大保障范圍和提高上限,我們還探索和爭取把相應經費用活。一方面通過積極爭取上級政策,推動將自然災害保險納入救災資金統籌使用范圍,減輕基層財政壓力。另一方面,建立保費返還協調機制,按賠付比例梯度支持地方防災減災救災宣傳。”姚盈民表示。
“以最小的財政投入撬動最大的社會效益,拓寬了社會力量參與國家治理的渠道,讓受災群眾傷者有醫、亡者有賠、轉移安置有吃住。”宣城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江政義介紹,該市將加大“守護保”險種推廣力度,讓基層政府在開展應急救援工作中獲得更多資金支持,群眾利益得到更加有效的保障。截至目前,該市簽約鄉鎮超過60個,其中旌德縣、涇縣和績溪縣三個縣實現全覆蓋。
據江政義介紹,接下來,該市還將繼續深入探索“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體系,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的新方法、新路徑,進一步拓寬社會力量參與國家治理的渠道,不斷提高防范應對自然災害風險的能力和水平,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記者 張敬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