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宣州區:向美而行滿目新

水東鎮碧山村白牆紅瓦,讓人流連忘返﹔狸橋鎮衛東村小橋流水,別具皖南韻味﹔水陽鎮新珠村舊貌煥新,再現夢裡水鄉……在宣城宣州,每個村都有屬於自己的美。
鄉村振興,向美而行。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一項重大任務。今年以來,宣州區繼續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積極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推動和美鄉村建設從“點上出彩”向“全域精彩”華麗蝶變。
村庄美,鄉村風貌顏值靚
盛夏的宣州,青山如黛,碧水潺潺。走進狸橋鎮衛東村孫薛家省級中心村,目之所及皆是風景:白牆灰瓦錯落有致,小橋流水相映成趣,菜園花園生機盎然……
“以前晚上想散步都沒個好去處,現在村裡建得這麼漂亮,鄰村的人都羨慕!”村民薛雙龍坐在新建的“停雲亭”裡,望著煥然一新的村庄,臉上滿是笑意。
2025年,該村以“橋為魂、農為綱、商為本、綠為妝”為理念,實施道路拓寬及“白改黑”提升、污水管網入戶連接、濱水游步道建設等項目,打造“福字牆”“一起回鄉”等特色節點,既留住鄉愁,又提升品質。
“在建設中,我們始終秉持尊重自然、留住鄉愁的理念,最大程度保留田園風貌,著力打造一個依河而生、綠水青山的江南水鄉新樣板。”衛東村黨委書記方道年介紹。
舊貌換新顏,幸福在家園。孫薛家村的蝶變在宣州絕非個例。
7月4日上午,走進養賢鄉東南一隅的軍塘村富民新村,施工現場一片繁忙:挖掘機揮舞巨臂平整地面,頭戴安全帽的工人們正忙著搬運材料。
據了解,該村省級精品示范村培育村項目總投資149萬元,工期為5個月,計劃改善周邊300戶居民的生活環境。項目不僅包含居民活動廣場、停車場等基礎設施,還將建設鄉村大舞台、老年活動中心等文化場所,進一步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贏得了村民的廣泛好評和熱切期盼。
“能親手裝扮自己的家鄉,看著它一天天變美,干活都特別有勁!”正在搭建文化舞台的村民范玉林笑著分享道。
2025年,宣州區堅定不移向“美”邁進,從細處著手,向實處出發,以“繡花功夫”不斷刷新村容村貌“顏值”。
——圍繞和美鄉村“怎麼抓”,全面動員抓推進。堅持“政府主導、群眾主體、社會參與”原則,繼續推行“區、鄉、村、組、戶”五級聯動機制,建立“區領導聯系指導、第一書記駐點推動、區直單位結對幫扶”制度。
——圍繞和美鄉村“怎麼整”,突出重點抓落實。按照“抓梯度培育促創建帶動”的工作思路,推進省級精品示范村建設,打造和美鄉村樣板﹔加強重點村庄建設,形成梯度培育機制﹔加快一般自然村整治,擴面提升村庄環境。
——圍繞和美鄉村“怎麼管”,常態長效抓機制。建立“有人管、有資金管、有機制管”鄉村建設長效機制,完善和美鄉村建設正負面清單,組建村級和美鄉村建設理事會,全面推行以“四淨兩參與”為主要內容的“門前三包”責任制,壓實群眾主體責任。
成績是最好的証明——
2025年,水東鎮碧山村、楊柳鎮新龍村、狸橋鎮寶塔村、洪林鎮七景村四個村入選安徽省2025年度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建設名單。
截至6月底,2025年度4個省級精品示范村正在有序推進﹔18個省級精品示范村培育村中17個項目已開工,其中5個項目已完工﹔36個省級中心村培育村中16個項目已開工。
產業興,鄉村振興動能強
鄉村之美,不僅在於顏值,更在於活力。
近日,走進楊柳鎮新龍村歇建自然村,路直田方、秧苗油綠、瓜果飄香……美得像幅水彩畫。誰能想到,村裡曾用來種果蔬的大棚,如今成了孩子們的自然課堂、游客們的鄉村體驗“打卡地”。
“我們的農旅學綜合示范基地佔地434畝,主要包括勞動實踐、瓜果採摘、手工制作、休閑娛樂等區域,試營業至今已有2500多名學生來基地參與研學活動。”新龍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葛金林介紹,村裡將經濟作物種植與本地農業特色深度融合,通過農文旅協同發力,不僅讓資源重新“活”了起來,更讓產業煥發了新生機。
游客多了,村子便熱鬧起來。當人氣聚成“流量”,也為村民鋪就了致富路。
“以前在外面打零工,天天起早摸黑。現在在家門口就能上班,既能掙錢又能顧家,踏實!”村民閔光焱的話語裡滿是幸福。
而在寒亭鎮便企綜合服務中心的便民商超區域,“書記當店長”成了一道獨特風景。
這一創新舉措緣於該鎮義興村與天門村的攜手合作。兩村聯合成立宣城市佳浴商貿有限公司,由黨總支書記擔任店長,負責便民超市日常運營,並推出村干部輪值制:工作日早晚輪崗值守,周末全天駐點服務,確保服務不間斷。貨架上,200余種商品琳琅滿目,可覆蓋村民90%的日常需求。
“以前買瓶水都得騎車跑老遠,現在抬腳就到,太方便了!”在園區當電工的毛師傅,提起便企綜合服務中心,忍不住豎起大拇指。
這種“村域治理+精准服務”的模式,讓便民超市變身溫暖的鄰裡驛站。開業首月,超市日均營業額達5000元,服務超500人次,真正實現了便民與增收雙贏。
治理好,鄉村和諧活力旺
從春到夏,一場場充滿泥土芬芳的“村晚”,不僅點亮了鄉村的日常,更奏響了鄉風文明的和諧樂章。
6月30日下午,楊柳鎮雙樂村黨群服務中心前人頭攢動,這座5月剛落成的“百姓舞台”迎來了“首秀”——一場以“黨旗引領聚合力﹒鄉村振興闊步行”為主題的“和美鄉村﹒家門口的村晚”在這裡火熱上演。
台上,鄉音演繹身邊事﹔台下,笑聲傳遞鄰裡情。盡管天氣炎熱,村民管榮堂依然看得津津有味,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村裡剛建好舞台就辦村晚,節目既好看又接地氣,大家伙兒都愛看!”
文化潤心,行動暖心。文明鄉風的種子,不僅綻放在舞台之上,更浸潤在村民的日常行動中。
在向陽街道魯溪村,村民陳家義用“三讓圍牆”的舉動,續寫了現代版“六尺巷”的佳話。
據悉,當時的魯溪村正在進行道路“白改黑”,瀝青攤鋪機一路鋪過來,卻在陳家義家門前犯了難。彼時的陳家義正在外地務工,得知消息后,當即聯系父親拆牆讓道。
令人意外的是,這並非陳家義首次“讓牆”。早在2002年,他便主動將院牆向裡退了0.7米以方便村民出行,后來為了讓鄰居家的汽車通行,他又將院牆往裡挪了0.5米。
“一堵牆而已,沒有那麼多講究,擋事了就得拆。”談及拆牆的想法,陳家義堅定地說,修路是好事,別說三次,再多幾次也能讓。
同樣暖心的故事也發生在寒亭鎮天門村溝呂組。村民張七娣主動拆除了臨路的老屋,為村道拓寬讓路。這一拆,不僅拆出了道路的開闊視野,也點燃了其他村民自發參與環境整治的熱情。拆牆的拆牆、拆房的拆房、讓地的讓地……短短五天,村裡便到處鋪上了水泥路。
如今,站在村口望去,新路如銀帶般串起了家家戶戶。“過去爭的是蠅頭小利,現在算的是子孫賬。路寬了,村民的心就亮了。”天門村黨總支書記郝桂香感慨道。
“共建”帶動“共美”,在宣州,這樣的故事還在不斷涌現:在狸橋鎮衛東村,村民自發捐款用於建設鄉村﹔在洪林鎮七景村,村民無償拆除無功能建筑用於美化家園﹔在水陽鎮新珠村,村民積極讓出自家的小花園、小菜園用於景觀節點打造……越來越多的村民從“要我干”轉變為“我要干”,從“旁觀者”成為“主人翁”,讓鄉村治理的根基越扎越牢。
四季更迭,風景如詩﹔五谷豐登,歲月靜好。
展望未來,宣州區將以篤行不怠的筆觸,持續擦亮宜居宜業的生態底色,夯實富民強村的產業根基,涵養文明向善的鄉風正氣,在鄉村振興的賽道上穩步前行,書寫更有溫度、更有質感的鄉村答卷!(張琪琪 陳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