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管善治·合肥在行動︱物業難“破題”?合肥高新區有妙方

眾所周知,小區物業是千家萬戶的安居所系,卻常成治理難題。在安徽省合肥高新區,一套創新性的“信托制物業”機制,正在為破解這一困局提供新方案。
信托,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財產管理制度和法律行為。簡單來說,就是委托人把財產交給受托人,讓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願,以自己的名義為受益人管理或處分財產。
如今,這套精密契約開始“下沉”到高新區小區物業管理中:業主是委托人,物業是受托人,物業費和公共收益直接存入全體業主共管的“錢袋”,讓傳統物業的“買賣關系”變成“委托—受托—受益”的信義關系,服務達標才能拿佣金。
這種“金融思維+社區治理”的混搭模式,被居民形象地稱為“透明錢袋”。實踐表明,該機制實現了三重轉變:物業收支從“糊涂賬”變為“明白賬”,物業角色從“管理者”轉為“服務者”,業主地位從“旁觀者”提升為“真正主人”。
難題怎麼破?三方信托讓業主真正當家作主
日前,在上鐵銀欣花園小區黨群服務中心,一場別開生面的“預算聽証會”正在進行,物業經理李永川正向居民代表詳細解釋今年度的服務項目和開支計劃。
“綠化養護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電梯維修費能不能再壓縮?”面對居民們的犀利提問,物業人員一一解答,所有數據都實時投射在智慧大屏上。
該小區舉行“家門口”議事會。合肥高新區興園中心供圖
如果時間倒回至兩年前,這種“陽光議事”的場景,在上鐵銀欣花園小區可是件新鮮事,改變源於合肥高新區在全市率先試點的“信托制物業”模式。
“2023年,也就是小區建成12年來,物業更替如同走馬燈,最嚴重時電梯停運半個月無人修理。”居民老彭回憶道,矛盾最激烈時,物業費收繳率跌到70%,物業和業主見面就“掐架”。
痛定思痛。2023年9月,經業主大會同意,該小區成為合肥市首個試點信托制模式的商住小區。之后,在小區成立紅色物管委,挖掘9名熱心居民骨干擔任樓棟單元代表,按月組織召開黨群議事會,協商研討物業公司制定的小區管理項目提升計劃,通過小區業主共同決策后執行,實現“資金姓公、管理透明”。
雖然是“摸著石頭過河”,但變化立竿見影。小區消防管網漏水這個“老大難”問題,在信托制實施后迎刃而解。通過居民集思廣益,維修方案從最初報價9萬元優化到2.6萬元,每月還節省水費4000余元。
該指揮平台托管賬戶明細。人民網 呂歡歡攝
不止於此,在居民眼裡,物業執行力也在變強。群裡居民的一條報修信息,物業工作人員秒回,十幾分鐘后完成維修並反饋。
“現在遇到問題,大家第一反應不是投訴,而是坐下來商量解決辦法。”業委會主任詹衛東感慨道,信托制讓物業企業的角色定位,從“管理者”轉變為“服務受托方”,物業企業的收益與服務質量直接挂鉤,倒逼企業提升服務水平,也顯著化解了業主與物業之間的矛盾。
賬本怎麼管?雙線透明讓每筆錢都花在刀刃上
仔細研究會發現,與傳統物業模式相比,“信托制物業”的最大特點是實現了資金歸屬與管理權的分離,把“誰管錢”和“誰花錢”徹底分開。
走進上鐵銀欣花園的物業管理處,牆上的電子大屏實時跳動著各種數據:本月物業費收繳率98.7%、公共收益結余2.4萬元、待處理報修單2件……這些過去被視為“商業機密”的數據,如今成了小區裡的“公開課”。
智慧平台大屏上,收支明細一覽無余。人民網 呂歡歡攝
“我們管這個叫‘數字晒場’,連買一把掃帚的發票都要上傳系統,想糊弄都難。”物業經理李永川笑著說,針對不熟悉智能手機的業主,物業還在公示欄同步張貼賬本,定期更新公共資金使用情況。“雙線並行”的透明機制,讓曾經對立的業主和物業找到了最大公約數。
“以前物業費交得不明不白,現在就像買信托產品一樣,錢去哪、怎麼花,都看得清清楚楚。”業委會成員王大姐邊說邊滑動手機,小區智慧平台上實時更新的維修基金使用明細一覽無余。
值得一提的是,高新區開發的智慧社區平台,將信托制的透明理念發揮到極致,系統設置了預警機制。簡單來說,就是支出一旦超過標准額度就會預警提示。
“‘信托制物業’的終極目標,不是讓業主變成會計,而是用制度保障信任。當每一分錢都能追溯,每一次服務都有評價,社區才能真正實現‘共建共治共享’。”高新區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由社區黨組織牽頭,小區黨支部聯合物管委、黨員、業主代表等多方力量,以“以收定支、質價相符、量入為出、開放自治”為原則,共同編制小區年度預算,盤清小區收益家底,協商明確全年物業服務內容、標准、物業公司佣金等。
引入信托制后,小區整改煥然一新。合肥高新區興園中心供圖
這種精細化治理還催生了“居民自治2.0版”。高新區將上鐵銀欣花園劃分為1個大網格和2個小網格,通過智慧平台實現“人、房、事、物”精准管理,平台開通“隨手拍”功能,居民發現任何問題都可以拍照上傳,處理進度實時可查。
其中,小區先后統籌落地共享充電樁、“寵物公廁”等配套項目,這些就是由居民提議、設計、選址並參與建設的。
“現在解決問題就像‘滴滴打車’,剛下單就有響應。”養犬人士小趙對此贊不絕口。更令人驚喜的是,這套系統還能進行數據分析,用大數據為治理決策提供參考。
服務怎麼優?信托制思維重塑城市治理生態
然而,從“糊涂賬”到“明白賬”,從“無人管”到“全員管”,信托制帶來的改變,早已超出上鐵銀欣花園的圍牆。
在高新區城市精細化管理的藍圖上,一張不斷擴展的“信托制地圖”日趨成型:已有8個小區完成模式移植,23個正在推進,預計年底將覆蓋全區三分之一社區。
高新區舉辦“信托制物業”入駐儀式。合肥高新區興園中心供圖
“我們要的不是孤芳自賞的‘盆景’,而是可復制的‘操作系統’。”高新區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這種復制不是簡單地照搬照抄,而是要以信托制改革為契機,繼續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徑,讓更多“治理盆景”連成“民生風景”。
針對不同類型小區,高新區還創新提煉出“信托制+”的個性化方案:在新建商品房小區,重點構建“數字信托”體系﹔在單位宿舍區,突出“黨建+信托”的紅色治理﹔在回遷小區,則強化“信托+文化”的柔性融入……
“微更新”不斷提升小區環境品質。合肥高新區興園中心供圖
當然,更深遠的影響在於治理理念的升級。現在,高新區的部門工作會議上常能聽到這樣的發言:“這個事情能不能用信托制思維來解決?”比如城管局能否將佔道經營整治經費納入“陽光賬戶”,教育局可以嘗試試點“信托制課后服務”,連菜市場的攤位費也可以嘗試“透明化管理”……
這種裂變,讓城市精細化治理的“最后一米”越來越通暢。正如採訪時老彭說的:“過去覺得‘共建共治共享’是口號,現在才知道,好的制度真的能讓老百姓當家作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